心肺复苏(CPR)
定义
复苏:( Resuscitation ) 复活、苏醒= 死而复生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 CPR ) 是针对心脏、呼吸骤停者所采取的急救措施以挽救其生命。即胸外按压形成暂时的人工循环,电击除颤转复心室颤动,促使心脏恢复自主搏动,人工呼吸纠正缺氧,并努力恢复自主呼吸。 ——中国心肺复苏指南
心脏呼吸骤停的判断
㈠心脏呼吸骤停临床表现
1、心音及大动脉搏动消失; 2、突然意识丧失;
3、叹息样换气或呼吸停止; 4、瞳孔散大;
5、紫绀; 6、血压0/0等
尸癍一般在死后2~3小时开始出现(快的30分钟)
㈡临床判定
心脏骤停——突然意识丧失+ 大动脉搏动消失
呼吸骤停——突然意识丧失+ 呼吸停止
时间就是生命
心搏骤停的严重后果以秒计算
5~10秒—意识丧失,突然倒地。
30秒—可出现全身抽搐。
60秒—瞳孔散大,自主呼吸逐渐停止。
3分钟—开始出现脑水肿。
4分钟—开始出现脑细胞死亡。
8分钟—“脑死亡”“植物状态”。
时间就是生命-早CPR
CPR成功率与开始抢救的时间密切相关
从理论上来说,对于心源性猝死者,每分钟大约10%的正相关性:
心搏骤停1分钟内实施CPR--成功率>90%
心搏骤停4分钟内实施CPR--成功率约60%
心搏骤停6分钟内实施CPR--成功率约40%
心搏骤停8分钟实施CPR--成功率约20%
且侥幸存活者可能已“脑死亡”
心搏骤停10分钟实施CPR成功率几乎为0
白金时间1分钟内,
黄金时间4分钟,
白银时间4-8分钟,
白布单时间8-10分钟后
回顾---心肺复苏(2005)操作程序
判断意识:轻拍、重唤
立即呼救(启动EMSS:
急诊医疗服务体系)
放置CPR体位
开放气道(A)
人工呼吸(B)
胸外按压(C)
电除颤(D)
2010年版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新变化
一、将“A-B-C”改变为“C-A-B”
二、“生命链”延长至5环节
三、几个数字的变化
四、基本生命支持(BLS)的主要
改变
五、成人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
(ACLS)
六、复苏后仍要积极的救治
新版心肺复苏操作变化理由
将“A-B-C”改变为“C-A-B”理由如下:
一、大多数心脏骤停发生于成年人,心脏骤停存活率最高的患者是心律为室颤(VF)或无脉性室速(VT)的心脏骤停者,这些患者CPR的关键起始措施是胸部按压及早期除颤。
二、“A-B-C”程序中,胸部按压往往被延迟,因为目击者要开放气道,给予口对口呼吸或应用屏障器具或其他通气装备。将程序改为C-A-B,则胸部按压可迅速开始。
三、开始先做胸部按压,可以保证有较多的患者接受CPR救治,即使救助者不愿意或不能够为患者提供通气,但至少可以完成胸部按压。
四、施救者对发生心脏骤停最可能的原因制定复苏救治程序是合乎情理
新版心肺复苏操作变化理由
将“生命链”延长至5环节:
生存链:由2005年的四早生存链改为五个链环:
(1)早期识别与呼救;
(2)早期CPR:强调胸外心脏按压,对未经培训的普通目击
者,鼓励急救人员电话指导下仅做胸外按压的CPR;对多数
院外CA的患者,目击者仅实施胸外按压的CPR(Hands-
Only CPR)获得的效果与传统CPR (按压结合人工呼吸) 的
效果相似。
(3)早期除颤:如有指征应快速除颤;
(4)有效的高级生命支持(ALS);
(5)完整的心脏骤停后处理。
几个数字的变化
(1)胸外按压频率由2005年的100次/分改为“至少100次/分”
(2)按压深度由2005年的4-5cm改为“至少5cm”
(3)人工呼吸频率不变、按压与呼吸比不变
(4)强烈建议普通施救者仅做胸外按压的CPR,弱化人工呼吸
的作用,对普通目击者要求对ABC改变为“CAB”即胸外按压、
气道和呼吸
(5)除颤能量不变,但更强调CPR
(6)肾上腺素用法用量不变,不推荐对心脏停搏者常规
使用阿托品
(7)维持ROSC〈自发循环恢复〉的血氧饱和度在94%-98%
(8)血糖超过10mmol/L即应控制,但强调应避免低血糖
(9)强化按压的重要性,按压间断时间不超过5s
冶金技术(青铜器、金银器)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