盱眙历史大事记
盱眙历史大事记①
秦
秦王政二十四年至秦始皇统一中国(前223—前221年)期间,盱眙置县,为盱台(台,音怡)县。先属泗水郡,后属东海郡。县治在盱眙圣人山、甘泉山一带。
二世二年(前208年),东阳(秦东阳县,今马坝东阳)少年杀县令,举陈婴为首领,起兵反秦。陈率部二万人,与项梁起义军会合。六月,项梁根据范增建议,拥立楚怀王熊槐之孙熊心为怀王,建都盱眙。陈为楚上柱国,封五县。九月迁都彭城。
西汉
高祖六年(前201年)废荆国,置吴国。盱眙先后属荆、吴两国。
景帝前元三年(前154年)废吴国,盱眙改属沛郡。
武帝元光三年(前132年)夏,河决濮阳瓠子,通淮泗,汛郡十六。
武帝元狩六年(前117年),置临淮郡,盱眙属之,为临淮都尉治所。
新王莽时期(9—24年),盱眙改名武匡县。
东汉
光武帝年间(25—57年),临淮郡并入东海郡。明帝永平十五年(72年),从东海郡划出临淮郡故地置下邳国。盱眙先后属东海郡和下邳国。
献帝建安元年(196年),袁术攻刘备,备据之于盱眙,相持经月,互有胜负。
建安四年(199年),陈登任广陵太守,建破釜塘,蓄水灌溉。五年(200年),陈登又在盱眙建大型双梁石平桥——洪泽桥,长六丈四尺,宽一丈二尺,高一丈。
三国
三国时期(220—265年),盱眙入魏国,属徐州下邳郡。后期,盱眙为弃地。
西晋
武帝太康元年(280年),下邳郡的淮南地区置临淮郡(后一度更名临淮国),盱眙为属县,并系临淮郡(国)治所。
淮帝永嘉年间(307—312年),石勒起兵攻晋,盱眙一度被石氏占据。
东晋
太元三年(378年)前秦俱难等率步骑七万攻淮南,五月攻占盱眙。次年(379年)三月,秦将彭超、俱难友攻盱眙,五月拔之。六月,晋谢玄率五万人反攻,遣何谦帅舟师乘潮而上,夜焚淮桥,和秦军战于君川,超、难弃盱眙,囤淮北。
穆帝永和九年(353年)十二月,姚襄度淮,迁屯盱眙,招流民多至七万,分置守宰。劝课农桑。
安帝义熙七年(411年),盱眙从淮临郡分出,设盱眙郡,属徐州,郡治在今盱城镇。
盱眙历史大事记2
东晋
太元三年(378年),前秦俱难等率步骑七万攻淮南,五月攻占盱眙。次年(379年)三月,秦将彭超、俱难又攻盱眙,五月拔之。六月,晋谢玄率五万人反攻,遣何谦帅舟师乘潮而上,夜焚淮桥,和秦军战于君川,超,难弃盱眙,屯淮北。
穆帝永和九年(353年)十二月,姚襄渡淮,迁屯盱眙,招流民多至七万,分置守宰,劝课农桑。
安帝义熙七年(411年),盱眙从临淮郡分出,设盱眙郡,属徐州。郡治在今盱城镇。
南北朝
宋武帝永初二年(421年),加徐州曰南徐州,盱眙仍为属郡。
宋文帝元嘉八年(431年),割江淮之间的地区为南兖州,盱眙郡属之。二十八年(451年),南兖州从广陵移治盱眙。三十年(453年),州治仍迁至广陵。
宋文帝元嘉九年(432年)春,盱眙遭雨雹灾害,杀禽畜,伤牛马。
宋文帝元嘉二十七年(450年),宋文帝大举伐魏,发沿淮三郡兵集盱眙。十二月,魏主引兵南下攻宋,攻盱眙未克。次年(451年)正月,魏师以数十万众围攻盱眙城,郡守沈璞和辅国将军臧质率兵三千坚守,魏攻三旬不拔而退。
宋明帝泰始三年(467年)十一月,盱眙获石柏,宁朔将军殷业以献。
盱眙历史大事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