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要求]
第一章酸碱理论与非水溶液
1、掌握现代酸碱理论的要点及运用范围;
2、掌握软硬酸碱规则及其应用;
3、熟悉有代表性的非水溶剂(液氨体系、硫酸体系及超酸等)的特征及其典型的酸碱反应。
§1-1 酸碱概念
一、早期酸碱概念
二、近代酸碱理论
Svante August Arrhenius 瑞典化学家
1、水-离子理论(1887 年阿伦尼乌斯)
定义:
凡在水溶液中产生氢离子H+的物质叫酸,而在水溶液中产生氢氧离子OH-的物质叫碱。
酸碱反应的实质:H+与OH-反应生成水。
优点:能提供一个酸碱强度的定量标度(通过测量电导测定H+、OH-浓度,利用PH计测出H+浓度,并采用Ka、Kb和pKa、pKb进行定量计算。)
缺点:只限于水溶液.
2、酸碱质子理论(1923年布朗斯泰德-劳莱理论)
酸: 反应中能给出质子的分子或离子,
即质子给予体
碱: 反应中能接受质子的分子或离子,
即质子接受体
定义
Brfnsted J N
丹麦物理化学家
关系:A B + H+ (A、B互为共轭酸碱对)
酸碱反应的实质: A1 B1 + H+ ,H+ + B2 A2
A1 + B2 A2 + B1
HF(g) + H2O(l) →H3O+(aq) + F–(aq)
气相中
溶剂中
HF(aq) + NH3(aq) → NH4+(aq) + F–(aq)
H2O(l) + NH3(aq) →OH –(aq) +
H2S(aq) + H2O (l) →H 3O+ (aq) + HS-(aq)
水是两性
两个共轭酸碱对之间的质子传递
●酸越强,其共轭碱越弱;碱越强,其共轭酸越弱.
Kw=Ka×Kb
●反应总是由相对较强的酸和碱向生成相对较弱的酸和碱的方向进行
●对于某些物种,是酸是碱取决于参与的具体反应
分类
酸:分子酸H2SO4、HCl 离子酸HSO4-、HPO42-、NH4+
碱:分子碱NH3 离子碱Ac-、S2-、F-、Al(OH)(H2O)52+
评价:扩大酸碱范围,不仅适用于水溶液,而且适用于非水溶液
不足局限于含质子酸碱。
凡在溶液中产生(反应产生)该溶剂特征阳离子的溶质为酸
凡在溶液中产生(反应产生)该溶剂特征阴离子的溶质为碱
3、溶剂体系理论(Franklin 1923年提出)
自电离
H2O中
非质子溶剂
湖南省基础教育资源网进校园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