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国画中传统文化底蕴从属地位的有效措施
近年来,当代的中国画创作在写实能力与造型能力上普遍有了很大的提高和创新,以下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改变国画中传统文化底蕴从属地位方法的论文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前言
19世纪新文化运动兴起,一股用西方绘画改良中国画的西学东渐思想在美术界开始倡行,其改良的目的是批判和贬斥元明清以来专重写意不尚肖物的文人画,主张以宋代院体画融合西画开辟画学新纪元。那么,百年下来中国画发展如何?
从近年来频频举办的全国美术展览来看,当代的中国画创作在写实能力与造型能力上普遍有了很大的提高和创新,特别是工笔画在写形肖物上更丰富了自身的语言。但与此同时,另外一种现象也随之出现,由于受西方绘画理念和造型基础影响较重,许多国画画家特别是年轻画家把中国画的发展建构在西方绘画的审美坐标上,习惯于以西画的表现方式来对待中国画。虽然其素描、写实造型能力大大增强,但真正具有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的创新之作极少。许多作品是以精细地制作和无数次地皴染来求得逼真、细致的艺术效果,包括山水画在内,中国画所具有的写意精神日渐被工细的装饰风格所取代。对于许多年轻画家来说,写意性绘画不仅要具备精湛的技法功力,更要具备深厚的文化修养和过人的艺术胆识,相对而言不如工笔画易出效果。所以近年的美展,工笔画所占的比例愈来愈大,而笔墨性的创作呈现弱化趋势,且少数笔墨性作品中,笔墨的质量也在下降,大写意画中上乘之作更几尽于绝。就工笔而言,也是工细刻画的多,写意提炼的少,注重视觉冲击的多,讲求蕴含内美的少。
可以看出,百年的中国画西学东渐历程,给中国画注入生机和活力的同时,也消弱甚至改变了中国画的传统精神。显然,西方绘画的表现手法与理念已经一点一滴地渗透在了中国画的学习、写生与创作等诸环节中,或多或少左右着当代画家的审美思维与创作表现,从而使中国画的创作更多地倾向了西画的塑造模式,并出现大量的以制作代替创作、以琐碎代替丰富的作品。更有甚者,有些所谓的创作,仅仅是当今数码时代下照片的放大而已,且唯新是作,素描加墨水,甚至加上光影调子也成了中国画的创新之作。
书画家邵洛洋先生曾言:摒弃笔墨,何异于泯灭中国画。
早在五六十年代,潘天寿就说:中国人自古有深远的哲学思想,与西方哲学不一样。又有灿烂的文学艺术,有独特的性格风俗。由此而形成的中国画,也与其他民族的绘画有根本的不同。
这是从哲学、文学、风俗上对中西绘画做了区别,除此外,他还强调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将自觉的民族文化看成是莫大的骄傲,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花大力气研究、整理、宣扬我们的民族遗产,并从中推出民族风格的新成就,否则真要对不起我们的老祖宗了。
潘老高屋建瓴的见解着实令人佩服,他从一开始就认识到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如其所言,根植于中华文化厚土上的中国绘画艺术有着鲜明的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是一种追求本质(古人称道)、表现本质的艺术。而它最具独特魅力的是与中华文化旨趣密切相关,作品中往往体现着一个人的学养、品格、精神、境界等,有时诗画相结合更增添了另一层韵味与意境,包括对老庄、儒家思想的参悟。其丰富的历史积淀,独特的人文内涵、奇异的民族色彩,都是我们值得骄傲的地方。连外国人都赞扬:真正的艺术在东方(毕加索),而我们却将自己的传统置于从属地位,更多地吸收和发扬了西方绘画的内容,使中国画的发展空间受到
改变国画中传统文化底蕴从属地位的有效措施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