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贤人文化资源,促进贤人教育的
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
一、研究概况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研究的背景
1、党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了研究部署,提出了“文化强国”的宏伟战略,并要求“发挥国民教育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加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内容,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研究基地建设”。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指出:“要积极发挥文化育人作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掌握前人积累的文化成果,扬弃旧义,创立新知,并传播到社会、延续至后代,不断培育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思想观念,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
2、齐贤地域背景
齐贤,历史悠久,人文昌盛,向为群贤毕至之地。相传,继东晋王羲之兰亭盛会之遗风,在古越名胜羊山石佛寺齐集名贤,结社交友,举樽赋诗,“齐贤”之名由此而来。南宋嘉泰元年,羊山周边村落建置为齐贤里,距今已经有800多年的历史。
齐贤为古越望县山阴锦绣之乡,山川毓秀,民风斯文。“齐六艺兮,贤毕集”,爰有名流荟萃、史不绝书之誉。纵观历史,追昔抚今,有千变万化之状,可歌可泣之事,言为士则、行为世范之人,不胜枚举。
3、国内外研究综述
从国际上看,不少国家都有类似于本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研究。如:美国的国魂教育,法国的文化遗产教育,意大利的“国粹”艺术教育,德国的民族习惯教育。但是由于这些国家的政治体制、社会背景、公民的价值取向、历史文化的背景与我国大相径庭,很少有借鉴的意义。
从国内来看,关于“贤人”传统文化的教育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但大多是以专题的形式探讨孝文化、礼仪文化、诚信教育等方面。不但内容单一,形式也显得相对单调。
德育教育的实效性低下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就一般的学校而言,学校的德育
教育研究的主要弊病在于缺“魂”失“根”,“魂”,即理想信仰,它来源于教育者的引导和激发;“根”,即情感责任,它源于在一定情境中的参与和体验。
学校实施德育必须充分发挥校内、校外各教育途径的作用,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共同完成德育任务。我们学校将在抓住这个中国社会开展全民道德建设的大背景的前提下,选择了“贤人教育”作为道德教育突破口,以与时俱进的态度,有机地结合齐贤的地域文化特色,在学校教育的各个层面和各个领域开展实践研究,使之成为学校贤人教育的一个有利契机和一个十分巧妙的切入口。
研究的意义
1、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需要
德育对促进队员的全面发展,保证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起着主导作用。人受教育的年龄是不可逆的。对人的一生影响最深远的早期社会化阶段,一个人的价值观、世界观都将在这个时期逐渐形成。学校、社会要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培养综合素质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坚持把竭诚服务少年儿童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引导队员通过活动,培养“知乡情、立大志、能探究、爱生活、乐交往”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学校文化内涵提升的需要
在学校“一切为了师生的幸福”办学理念的引领下,我们一直在努力构筑符合生情、校情、乡情和国情的先进校园文化,它应当以促进校文化有机融合、构筑良性和谐的教育环境为目标,学校全体师生共同遵循和谐所倡导的精神准则,努力培养在这种准则指导这下的行为规范、心理、价值取向及精神风貌,营造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协同发展的教育合力。本课题研究,正是学校文化建设进程中的关键一环,对于提升学校文化内涵、凝炼特色活动品牌、推进办学整体发展极为有利,从而更好地满足当前队员的发展需求、按照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勤奋学习、快乐生活、全面发展”希望和要求健康成长。
3、历史文化与现实融合的需要
齐贤素有“见贤思齐”的历史文化传统,“贤”就是文化和素质,我们要把历史文化内涵与校园道德建设结合起来,大力“贤人”文化,坚持“敬古贤,学今贤,育后贤”,积极投身到“见贤思齐”的贤人教育实践中。
通过学校教育的各种载体,渗透贤人教育的内容,特别是贤人文化中蕴含的精神,使队员了解、热爱家乡的传统文化,培养和激发队员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提高队员的人文素养,为队员的终身发展打好根基。使队员成为既有贤人美德,又有贤人素养的新一代富有创新意识的“新贤”。学校依托的地域文化与“贤人”有着得天独厚的天然联系,为做好这一篇“贤人教育”大文章提供了有利的契机。我校在打造校园文化品牌建设中,凝聚出
“见贤思齐,止于至善”的校训。
(二)课题的概念界定
齐贤:意为“见贤思齐”,“见贤思齐”语出《论语·里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见贤思齐”意为看到品学高尚的人,就向他学习,向他看齐。
贤人文化:绍兴是贤人集聚的地方,贤人所拥有的共
挖掘贤人文化资源,促进贤人教育的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