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课程教学大纲.doc


文档分类:高等教育 | 页数:约8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8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8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课程教学大纲
(2006年制订)
课程编号:140026
英文名: Selected Works of Chinese Culture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前置课: 中国文学史
后置课: 无
学分: 2学分
课时: 36课时
主讲教师:郭春萍、陈协
选定教材:南京财经大学新闻系,中国传统文化经典选讲(自编),2006年
课程概述:
本课程是面向新闻学(经济新闻方向)专业的学生而开设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程。应人的内在生命的需求,老子从经验世界抽象出一个形而上的概念“道”,再由形而上的层面向下逐渐落实到现实人生层面,即为“德”。合称“道德”。老子学术所构建的这个形而上的本体“道”,它具有以下特点:“道”体为“虚无”却含有无限的功用,在无知无识中化育万物,道性自然。道无为而无不为,道利万物而不居功。“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功成而不居”;道循环不息地运行,并且返回到原始的虚静的状态:“反者道之动”,“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这个道是我们人类的感觉知觉所不能直接接触的。这个不为我们所见的道,却能落实到现实层面而能对我们产生很大的作用。当道作用于各事各物时,它的诸多特性就可以清晰地显现出来,为我们人类所取法。这个作为人生行为所依循的“道德”,所蕴涵的基本特性和精神是:自然无为、致虚守静、柔弱、不争、处下、慈、俭、朴等。洋洋五千言《道德经》,全面展示老子自然顺遂、抱雄守雌、柔弱胜刚强、以静制动、无为而无不为的人生哲学。道家的美学理想是自然和返朴归真。
不同于老子学术的自然本体论,孔子学术为社会本体论。孔子仁学以血缘关系为出发点,以宗法制社会为基础,强调人人都应本着为家族、为宗法制社会和平安定、兴旺发展的角度去爱人、恕人和克己,即:“仁者爱人”,“忠恕之道”和“克己复礼”;仁,是一种胸怀家、国的博大的心理状态,是由己推人、立己也立人、达己也达人的宽厚仁慈的高尚的心灵境界;仁,包括群体社会中所需要的一切美好的品德。如:恭、宽、信、敏、惠、智,勇、恕、孝悌等。由此孔子提出刚健有为、积极进取的人生价值观,以立德、立功、立言为人的理想人格。孔子所推崇的行为方式是“中庸”,包括中正、和谐等内涵。为了实现“三不朽”的人生理想,孔子特别重视和强调道德修养和自我的学习与提高。《论语》提出的美学观为“尽善尽美”、“温柔敦厚”和“文质彬彬”。
孟子确认,“仁、义、礼、智,非有外铄于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善性,是“不学而能”的“良能”和“不虑而知”的“良知”。由此孟子提出了一整套修身养性如“尽心”、“存心养性”、“寡欲”、“求放心”、“自反”、“养气”等等命题。孟子从其性善论出发,提出了他的“仁政”、“王道”政治学说。孟子学说还有不少关于理想人格的思想,如“人皆可以为尧舜”、“宝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等等,如此种种,都是激励人心传颂千古的名言。
庄子继承了老子“天道自然无为”的思想。庄子的哲学思想是齐物论,事物的彼此、认识上的是非,都是相对的。从根本上说,它们没有本质的区别。所以主张“逍遥游”,“有待”是造成人生不能自由的根本原因,摆脱有待,达到无待,才能实现自由。《养生主》篇云:“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课程教学大纲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8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aibuaiwo1318
  • 文件大小70 KB
  • 时间2018-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