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佛教
佛教的产生与在中国的发展
一、佛教产生的历史背景
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
婆罗门:第一种姓,僧侣,他们靠一卷《摩奴法典》来实现他们的统治意识,其它阶级的种族,要无条件的信奉和接受
剎帝利:第二阶级,这就是与婆罗门同样被尊敬着的王族,是王权的主要支柱
吠舍:第三阶级,他们受婆罗门和剎帝利权势所压迫
首陀罗:第四阶级,他们是被征服者,他们被公认是为了使役奴隶而生到这世间来的
佛教的产生与在中国的发展
释迦牟尼与佛教的形成
乔达摩·悉达多的诞生
乔达摩·悉达多的成长过程
乔达摩·悉达多的修行之路
佛陀的诞生
佛陀的传教
佛陀的涅槃
佛教的产生与在中国的发展
二、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佛教传入中国的三条路线
北传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大部分地区,再传入日本、朝鲜、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教义以大乘佛教为主,经书属于汉文系统
南传佛教:由印度向南传入斯里兰卡,由斯里兰卡再传到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等国,后又传入中国云南省的傣族、崩龙族、布朗族,教义以小乘佛教为主,经书属于巴利文系统
藏传佛教:北传佛教的一个分支,是由印度大乘密教传入中国西藏地区,经与当地的“苯教”相结合,而形成一个新的教派——喇嘛教,而后再向北传入青海、蒙古、苏联西伯利亚等地区,向南传入不丹、尼泊尔、锡金和印度北部,经书属于藏文系统
佛教文化
一、佛教的教义
佛教的基本教义是“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生死轮回”、“因果报应”。宣扬世界虚幻不实,人生充满苦难。
苦难是前生造恶业所致,今生再作恶业,来世即会变成饿鬼畜生
要摆脱这些苦难,必须修炼戒、定、慧三学,改变世俗欲望的,达到超脱世间轮回的涅槃境界。
佛教文化
十二因缘:是佛教“三世轮回”的基本理论,是佛教徒人生观的重要内容
无明缘:因愚昧无知而产生世俗贪爱等烦恼
行缘:由无明而产生的善与不善等行为
识缘:托胎之时的心与名
名色缘:母胎中的精神与物质状态
六入缘:眼、耳、口、鼻、舌、身、意等六根、六情生长完备,为幼儿阶段
佛教文化
因果报应:佛教认为“未作业不起,已作业不失”,宣扬三世因果报应
佛教认为,今世人们所处的地位与遭遇,都是自己前世“善恶业”所生之果,今生善恶又会导致自己来世的罪福报应
佛教认为,善恶终有报,仅时间早迟而已。众生造业,其报有三:现报,今生报应;生报,后世受报应;后报,二、三生之后受报应
佛教文化
二、寺院的清规戒律
五戒:是在家男女信徒必须终生遵守的戒条,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五项戒条
八戒:指佛教男女信徒一日一夜中所受的八种戒斋法,除五戒外,再加三戒:不眠坐高广华丽床、不涂饰香发和歌舞观听、不食非时食
十戒:佛教对沙弥和沙弥尼规定的十种戒条,八戒中的不涂饰香发和歌舞观听分为两戒,再加上不蓄金银财宝,共十条戒律
具足律:汉族僧尼依据《四分律》受戒,比丘戒共有二百五十条,比丘尼戒有三百四十八条
犯戒:佛教认为犯戒有五过:害自身、为智者所呵、恶名流布、临终生悔、死障恶道
佛教文化
三、菩萨
观音菩萨:和阿弥陀佛、大势至合称为“西方三圣”,佛经上说观世音因能“观”到世间受苦难的众生向他求救的声音,遍“寻声”往救而得名
男性说:古印度一个国王无净念的长子,唐代以前寺庙多塑男性
女性说:是妙庄王的第三个女儿
地藏王菩萨: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专司“愿”
地藏受释迦牟尼嘱咐,在释迦已灭,弥勒未生之前,每日晨朝入桓沙禅定,观察众机,于无佛世界教化大道众生,拯救众苦,始愿成佛
文殊与普贤
文殊师利,是音译,文殊是“妙德”的意思,师利是“吉祥”的意思
文殊是释迦牟尼的左胁侍,专司“智慧”
普贤,是意译,是普及佛家的善行善愿之意
塑像特点是面貌端庄慈祥,手持莲花,以跏趺的姿势坐在六牙白象上
佛教文化
四、佛殿的建筑格局
唐宋时期,逐渐形成以所谓“迦蓝七堂制”为主体的模式,“迦蓝七堂制”指山门、佛殿、法堂、僧堂、厨库、浴室与西净(厕所)
山门:是寺院的大门,引大门寺院三门并排而列,故又名三门
正中间的门称为“空解脱门”,简称“空门”,东侧门称为“无相解脱门”,简称“无相门”;西侧门,称为“无作解脱门”,简称“无作门”
哼哈二将:受《封神演义》的影响较大,哼将郑伦,鼻子一哼,能吸人魂魄,哈将陈奇,张嘴一哈,能驱散人的魂魄
三大宗教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