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
关于张爱玲
在四十年代的老上海,曾经有一个女人,她的声名叱咤,红极一时,在上海掀起了一阵狂风暴雨。虽然如流星般一闪即逝,但那一瞬间的绚烂,却给现代文坛留下了永久的辉煌。
她在当时、现在、甚至将来都不减魅力的代表作《传奇》、《流言》,被人们称作奇迹般的杰作,欣赏者们把它们与《红楼梦》、英国作家毛姆的作品等相提并论;而反对者却因她的一段私情而不以为然,但仍承认她的才情,她的天分;当她独自在美国隐士般谢世后,人们称其为:一个“王朝”的结束……
这个女人,
就是著名女作家张爱玲。
生平
1920年 9月30日出生於上海,原名张瑛。1922年迁居天津。1928年由天津搬回上海,读《红楼梦》和《三国演义》。1930年十岁时,改名为张爱玲。
1931年秋就读上海圣玛利亚女校。 1932年圣玛利亚女校校刊,刊载短篇小说处女作《不幸的她》。
1933圣玛利亚女校校刊《凤藻》,刊载第一篇散文《迟暮》。
1938年旧历年的前一天,逃出父亲家,从此与父亲家告别。同年,她考取了英国的伦敦大学,却因为战事激烈无法前往。
1939年考进香港大学专攻文学。两年後,发表《倾城之恋》和《金锁记》等作品,并结识周瘦鹃、柯灵、苏青和胡兰成。1944年第一本短篇小说集《传奇》发行。与胡兰成结婚,炎樱作为证婚人。1945年自编《倾城之恋》在上海公演;同年,抗战胜利。1947年与胡兰成离婚。
1948年以梁京为笔名在上海《亦报》连载《十八春》(后改名“半生缘”)1952年移居香港,赴港后,在美国驻香港新闻处工作。1955年离港赴美,并拜访胡适。1956年结识剧作家赖雅,同年八月,在纽约与赖雅结婚。时年,张爱玲36岁,赖雅65岁。1960年成为美国公民。
1961年张爱玲在台湾旅行期间,丈夫赖雅在美中风瘫痪。
1967年赖雅以76岁高龄去世。1973年定居洛杉矶;两年后,完成英译清代长篇小说《海上花列传》1995年 9月8日逝世于洛杉矶公寓。
名字来历
张爱玲十岁的时候,母亲主张把她送进学校,父亲一再大闹着不依,最后母亲像拐卖人口一样硬把她送去了,因为已经有相当基础,所以进黄氏小学四年级插班就读,在填写入学证的时候,因为“张瑛”这两个字嗡嗡地不响亮,她想给自己重取一个名字,一时踌躇着不知填什么名字好,支着头想了一会,说“暂且把英文名字胡乱译两个字罢”,这个词描述她当时的心情:ailing,意为生病的;身体不舒服的;体衰的。
张爱玲这个普通的名字只是母亲烦恼心情的随意表达,后来却响彻了整个文坛。母亲一直打算替她改而没有改,再后来,爱玲不愿意改,也没必要改了。
家庭背景
张爱玲的家世显赫,祖父张佩纶是清末名臣,祖母李菊耦是朝廷重臣李鸿章的长女。可到了她父母一代, 家道已然完全败落。3岁时张爱玲随父母生活在天津,有一个短暂的幸福童年。受父亲风雅能文的影响,张爱玲从小就会背唐诗,给了她一些古典文学的启蒙,鼓励了她的文学嗜好。同时也受母亲向往西方文化的影响,生活情趣及艺术品味都是西洋化的。
然而好景不长,父亲娶姨太太后,母亲不但勇敢地冲出了家庭的牢笼,而且更勇敢地与姑姑一起出洋留学,而年幼的张爱玲,则在失去了母爱之后,还要承受旧家庭的污浊。因此,张爱玲后来在文学创作中总是以“衰落中的文化,乱世中的文明”作为文化背景。
童年阴影
从张爱玲四岁起,便由于母亲的离开,使得她的童年缺失了应有的母爱,在父亲又娶继母以后,便开始在继母、父亲的统治下受尽煎熬。一次由于与继母争执,结果被父亲毒打、监禁中,让她在“数星期内已经老了许多年”。因此在她幼小的心灵中,家不仅没有丝毫的温馨与甜蜜,而是那么的黑暗、寂寞与荒凉,并散发着腐烂的气息,成为了伴随她一辈子伤痛的记忆。孤独和寂寞也不可避免的成为了她童年生活的最大情感体验,这驱使着她走向一条内省、敏感、自我封闭的道路。
爱情故事
与胡兰成
【相知】
1944年初春的一天,南京的一座庭院的草坪上,有一个躺在藤椅上翻读杂志的中年男人。当他看到一篇小说时,才刚读了个开头,就不由得坐直了身子,细细地读了一遍又一遍。这个男人就是胡兰成,他读的小说就是张爱玲的《封锁》。
胡兰成第二天就兴冲冲地去了张爱玲家。
后来胡兰成经常造访张爱玲的家。张爱玲送胡兰成自己的照片,背后写道:
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相恋】
胡兰成是懂张爱玲的,懂她贵族家庭背景下的高贵优雅,也懂她因为童年的不幸而生成的及时行乐的思想。仅仅这一个“懂得”,也许就是张爱玲爱上胡兰成的最大原因。
这一年,胡兰成38岁,张爱玲24岁。
1944年8月,胡兰成的第二任妻子提出与他离婚。这给了张爱玲与胡兰成的爱情一个升华的机会——结婚。他们就这样结婚了,没有法律程序,只是一纸婚书为凭。
张爱玲ppt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