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三个阶段:
Ⅰ 20世纪50年代
外交原则的确立及其走向成熟
Ⅱ 20世纪70年代外交突破
Ⅲ改革开放后
重大调整、日趋灵活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一、建国初期的外交政策及其外交实践:
:
①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斗争
②亚非拉民族国家纷纷的独立
③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孤立、敌视政策
目的:巩固政权、保卫和平
捍卫主权、打破封锁
方针
含义
意义
不承认旧的屈辱外交关系,而在新的基础上另建新的平等外交关系
使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
先消除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和一切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
巩固了新中等互利外交关系的基础。
倒向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在国际交往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可以壮大以苏联为主的社会主义阵营,从而有利于保障人民革命果实、保卫和平、维护国家的独立和主权。
2、基本方针
总原则: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实质:反对帝国主义
“另起炉灶”
“打扫干净
屋子再请客”
“一边倒”
:
苏联()
保加利亚()
罗马尼亚()
匈牙利()
朝鲜()
捷克斯洛伐克()
波兰()
蒙古()
民主德国()
阿尔巴尼亚()
越南()
印度()
——第一个与中国建
交的非社会主义国家
瑞典()
——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西方国家
英国
——最早承认中国的西方大国()
,互设代办处
社会主义国家
1954《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规定:“缔约国双方保证共同尽力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以期制止日本或其他直接间接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任何。一旦一方受到日本或日本同盟国之侵略而处于战争状态时,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
这是新中等条约。有利于加强和巩固中苏两国的友谊和合作,保障新中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 背景、
目的:
2. 过程:
内容:
3. 影响:
国内: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国际: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国际紧张局势处于缓和
发展同邻国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友好关系
⑴ 1953年,中印就西藏问题谈判,周恩来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
⑵ 1954年,访问印度、缅甸,一致同意…
“平等互惠”改为“平等互利”
⑶ 1955年亚非会议,“互相尊重领土主权”改为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为什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会为众多国家接受,产生越来越广泛的影响?
⑴符合1945年“联合国宪章”的原则和宗旨
⑵建立在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基础上
⑶超越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
……
思考
《联合国宪章》(1945)的原则和宗旨:
宗旨:
维持及安全;
发展等
权利权力及自决原则为根据
的友好关系;
促进国际合作,以解决国际
间属于经济、社会、文化及
人类福利性质的国际问题,
并不分种族、性别、语言、
宗教,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