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第2节细胞的能量“通货”——ATP
广州市第五中学林敏贤
一、教材和教学对象分析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强调:学习是主动构建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而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倡导探究性学习”,强调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勤于动手和动脑,逐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获取新知识、批判性思维、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等方面的能力。为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要根据实际情况留出更多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更充分的发挥。
本课是人教版生物必修一、第五章第2节,该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何帮助学生较深入地认识ATP的化学组成和特点,理解ATP与ADP之间的物质变化和能量转换。为进一步学习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所有生物的代谢中占有普遍的重要地位。
学生通过对必修1第2章学习,已经学习了糖类、脂肪、蛋白质等有机物,明确了能源物质、主要能源物质、储能物质等概念,这为进一步学习ATP是能量的“通货”作了铺垫。必修1第3章以及初中时学生也已经接触了有关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生命现象,这又为学生学习本节以及后续的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中能量的转化奠定了基础。
但是ATP的特点和ATP与ADP的相互转变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在学习和理解上存在困难。
为了更好地理解ATP的特点和ATP是能量的通货;更好地培养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构建新知识的能力;更好地帮助学生克服抽象的知识难于观察和理解的困难。
本人在课的设计上做了以下处理:
1通过学案导学、合作学习和建立模型等方法以达到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完善知识结构。
2以感性材料入手,化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活动,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3时通过合作学习使每个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和缺陷,认识自身与他人的差距,认识自身学习实际与学习能力的差距,并通过纠正、学习和模仿,以达到知识和能力的提高,最终以达到让全体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并具有较高的自主地利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比较”从而发现问题、建构新知识的能力。
三、学习目标的确定
本课在《课标》中的内容标准是:“解释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属于理解层次)
其学习要求包括
“简述ATP的化学组成和结构特点;
写出ATP的分子简式;
解释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了解ATP的用途;
说出ATP的形成途径;
说出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过程及意义。”
为此确定以下的课堂学习目标。
(1)简述ATP的化学组成和特点。
(2)写出ATP的分子简式、ATP与ADP的转化式
(3)理解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
(1)培养学生分析、理解教材的能力
(2)培养学生自主地利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比较”从而发现问题、建构新知识的能力。
(1)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教材和归纳知识的自学习惯。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初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3)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态度和形成合作学习的学习氛围。
四、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
(1)ATP化学组成的特点及其在能量中的作用。
(2)ATP与ADP的相互转化。
(二)难点
ATP与ADP的相互转化
五、教学策略与过程
(一)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知识的获取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所以在教学中,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经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通过观察、操作、归纳、思考、探究、交流、反思参与学习,认识和理解生物学知识,学会学习,发展能力。
海教杯说课5中林敏贤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