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北京交通拥挤的症结分析.doc


文档分类:研究报告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北京交通拥挤的症结分析——张敬淦
[摘要]造成北京交通拥堵的原因很多。其中包括城市道路网密度过稀,交通结构发展趋势与原规划目标相背离,交通需求与交通资源的供求矛盾突出,城市功能结构和布局不合理等等。
[关键词] 北京交通拥堵原因分析
 
北京的交通问题是当前人们特别关注的问题,无论动态交通、静态交通、交通环境、交通秩序、交通安全,都全面趋于紧张。其中的原因很复杂,有交通投入的原因,有道路系统的原因,有交通结构的原因,有交通管理的原因,更有城市功能结构与布局上的原因。其中,又有历史的、社会的、经济的、政策的和认识上的各种因素。把这些交通拥堵的症结分析清楚,是有效疏导和改善北京交通状况的前提。下面我提几点看法,供参考讨论。
 一、道路网密度过稀。
,,%;三环以内道路网密度为3公里/平方公里,%。%,%,相差较大。为什么北京的道路网密度那么低?这里有它的历史原因。
明清北京紫禁城、皇城居中,九门不直通。老北京城道路系统的特点是,胡同多(3000多条),干道少,路口间距大,一句话,就是道路网密度稀。过去交通量小,还能适应,以后交通量大了,车辆都集中在少数几条干道上,就越来越拥挤了。这是“先天不足”。解放以后,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因为大多数规划人员过去受的是欧美教育,所以居住区采用的是美国人佩莱(Perry)于1929年提出的邻里单位(四周是小区道路,过境交通不得穿越,中心为小学、教堂、商店、图书馆、社区中心服务设施和绿地,使孩子上学步行距离不超过800米)。1951年在复兴门外南侧、礼士路以西就由张开济先生设计了一片邻里单位,两层花园式和三层里弄式住宅。当时我在那里施工。以后全面学苏联,在1953年上报的总体规划中采用了大街坊,一般占地9-15公顷。到了1955年,苏联专家组来帮我们编制总体规划,来后不久他们就把苏联国内正在推行的“小区”概念引了进来。一个小区占地一般 30-60公顷,人口一两万人,不允许城市公共交通穿行。当时以范围较大的“小区”来代替原来的“大街坊”,认为可以合理分布中小学、儿童设施、商业服务设施,可以节省市政投资,也可以创造安静的居住环境。还有一条重要理由,就是小区大了可以减少红绿灯,提高交通速度。当时在东郊棉纺厂生活区、酒仙桥电子管厂生活区等住宅区,都采用了大街坊布置方式。经过50年的实践,我个人认为,小区的面积大,设施更齐全,方便居民,也为建筑师开辟了灵活布置建筑、施展设计才能的广阔天地。但是,今天从城市交通的角度看,“小区”大了,使得原来已经较大的路口间距更大了,一般达到600-1000多米,道路网密度更稀了,结果是交通量更为集中了,不得不一而再,再而三地展宽马路。市区道路一般都展宽过两次,有的三次,甚至四次。道路越展宽越吸引交通量,不久又要展宽。我并不是否定“小区”,把交通紧张全归罪于“小区”,但至少交通量集中造成拥挤,是与“小区”有一定关系。对“小区”也要一分为二,总结历史经验。现在道路网过稀已经被普遍认识到了,所以规划上正在加密路网。
 二、交通结构发展趋势正背离规划目标
从八十年代的城市交通规划起,客运交通结构一直以发展公共交通为主

北京交通拥挤的症结分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840122949
  • 文件大小40 KB
  • 时间2018-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