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特的民族风》教学设计
房山区琉璃河中学刘颖
学习目标
聆听《辽阔的草原》、《宗芭朗松》、《牡丹汗》,感受、体验蒙族、藏族、维吾尔族民歌的民族风格,认识了解“长调”、“囊玛”、“爱情歌曲”等民歌体裁。
初步懂得民歌与人们的生活地域、生活方式、经济形态、文化传统、语言语音等因素之间密切的关系,是形成民族风格的重要原因。
学唱几首民族歌曲,在老师的引导下,从优美的旋律中体味其民族风格及特点。
重点、难点
重点:以蒙古族《牧歌》、《辽阔的草原》、《嘎达梅林》为欣赏重点,在聆听、延长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体验蒙古族的民歌风格。
难点:能主动分析藏族、维吾尔族的民歌风格,并能学会对民族音乐风格进行判断。引导学生多角度的关注少数民族民歌。,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产生、发展条件及原因作适当研究。
教学内容安排
聆听、演唱蒙古族民歌,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区别认识长调、短调。理解蒙古族民歌音乐风格及题材形式。
聆听少数民族民歌,通过对比的形式掌握囊玛、维吾尔族的爱情歌曲的相关知识;对三个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产生、发展及民间音乐分类知识要有所了解。
对民族音乐产生、发展的条件及原因做适当的探究。
教学资源建议
教师课前准备充分相关文字资料和影音资料
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学习,注重挖掘学生中的教学资源。
课堂上充分利用学生初中和小学阶段已学过的少数民族歌曲及相关音乐知识。
利用视频资料,让学生多角度的学习少数民族音乐。(如舞蹈动作,民俗文化等)
教学方法与学习指导策略建议
充分利用教材,布置、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及参考资料
对少数民族的民歌,中在引导学生感受、体验、认识、理解其音乐风格。因此,要保证必要的音乐时间活动。在聆听、模唱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认识、以及民族风格。教师引导学生运用音乐术语对民歌进行描述与情感的表达。
教师必要的少而精的讲解,在音乐时间活动中,由学生提炼、归纳、总结。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导
入
调查:请学生说出所知道的蒙、藏、维三个少数民族的代表歌曲并进行哼唱(抢答)
提问:请在服饰、风俗等方面描述以上三个民族的典型特点
以小组为单位思考回答问题
初步了解这三个少数民族
展
开
蒙古族:
欣赏《牧歌》的第一段(长调)提问:感受长调的特点。(结合旋律、节奏、音乐情绪)
简要介绍蒙古族民歌。(色彩区、长调、短调)
结合教材,聆听《辽阔的草原》、《噶达梅林》进行对比。
藏族、维吾尔族音乐
听辩《牡丹汗》、《宗巴朗松》两首歌曲
对比
第一首
第二首
名称
宗巴朗松
牡丹汗
民族
藏族
维吾尔族
节奏
平稳律动
欢快
旋律(情绪)
典雅优美、细腻抒情
明朗奔放、起伏跌宕
主要民族乐器
札木聂
手鼓、
调式
中国民族调式
维族特有的民族调式(丰富)
相关知识
藏族民歌(囊玛)
维吾尔族民歌
欣赏歌曲,思考问题。
回答问题并进行比较
对长调、短调可以进行简单的辨别
学生
独特的民族风教学设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