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词汇与文化
一、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1、文化的界定
2、文化与语言的关系及文化语言学的界定
二、文化词汇学*****
1、词汇与文化联系最为密切、直接、外观
2、从哪些方面研究文化词汇学
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1、 文化的界定
从广义的角度来看,文化是为社会成员共同拥有的生活方式和为满足这些方式而共同创造的事物,以及基于这些方式而形成的心理行为。
广义的文化可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个层次。
物质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种种物质文明。诸如生产和交通工具,武器,日用器具,服饰,居住,饮食和其他人类行为所需要的物品等等。它是一种显性的文化。
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属于不可见的隐性文化或潜在文化。
制度文化是指种种制度和理论体系,诸如饮食习惯、建筑工艺、卫生管理、娱乐方式等生活制度,婚姻形式、亲属关系、家庭财产分配等家庭制度,劳动管理艺术生产、教育、道德、风俗、宗教、礼仪、法律、政治、警察、军队等社会制度,以及有关这些制度的各种理论体系。
心理文化包括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等等,比之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心理文化处于更深层次上。
文化与语言的关系及文化语言学的界定
因为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是双向的,文化影响着语言,语言反过来也可以影响到文化。
苏沪一带忌讳死,口语中把死改说成[i],与“洗”同音,又进而忌讳“洗”,把洗说成“汰”或“净”。这里既有文化对语言的影响,也有语言对文化的影响。
我国古代曾以贝壳作为货币来使用,所以诸如“货、贡、资、购、赋、赎、财、贮、贪、贩、贵、贱、贷、贸、赃、贿、赂、贾、赁、赈、赊、赚、赠”等与财货有关的字皆从“贝”。这是文化对语言的影响。
沿海地区多靠打鱼为生,出海打鱼,忌讳说“翻”“住”“沉”,所以,吃鱼的时候,吃完了一侧,不说把鱼翻过来,而是说侧过来,或者转过来,顺过来。不说“箸”,而说“筷”,即快行、快速。把“沉”改说成“重”。
我国北方旧有婚俗是向新婚夫妇床帐里撒枣、栗子,取谐音“早立子”。闽南方言“枣”与“早”不同音,所以为新婚夫妇撒帐时不是撒枣,而是撒花生,意为既生男又生女。
北方吃年夜饭之前时,要包水饺。如果包得不好,饺子在煮的时候会破,“破”容易引起“破财”这样的不好的联想,于是改说“挣”,挣即挣破之意,但它有“挣钱”的联想义。
送人礼物忌送伞与钟,新娘上门作客禁吃瓜(与寡同音,怕成寡妇),和亲友吃梨时不能分吃一个梨。
这就是语言对文化习俗的影响。
二、文化词汇学
1、词汇与文化的联系最为密切、直接、外观。
语言有三个要素:语音、词汇、语法,其中语法与文化的关系最远,某种语法规则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这个很难用文化学的方法来解释。
语音方面的文化学解释现在也多起来了。胶东半岛的语音为什么和辽东半岛的语音是一样的,因为历史上的移民形成的,中原地区人多地少,清代有大批的汉人从胶东半岛走海路,进入辽东半岛,在东北谋生,大批的中原移民带来了中原的语音,所以这两个地方是同一种官话,叫做胶辽官话。
词汇方面,它与文化的关系体现得最为直接,外观。现在人们所做的文化语言学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词汇方面。
1、从哪些方面研究文化词汇学
(1)词语的产生和消失——文化因素的消长进退
(2)词的命名——民族文化、心理、习俗的溯源
(3)从词语的借入与借出看中西文化的交流
(4)词语的内部结构中的文化因素
(5)词的附加义中的文化因素
(6)词义引申中的文化因素
(7)汉语词汇对比与中西文化差异
(1)词语的产生和消失——文化因素的消长进退
每一个时代有一个的独特的一批词汇。有一大批词语是随着时代的产生而产生,随着时代的消失而消失。
例1:贝字旁的有关财货的词,是上古时期社会发展的真实记录。
例2:上古汉民族又是一个神灵崇拜非常突出的社会,唯神灵是听。出现了一批关于神灵、祭祀的词:祜(hu4,福,大福)、礼(敬神。谓事神致福。在鼓乐声中用玉器来祭祀)、祥(亲丧的祭名。古代居父母、亲人之丧,满一年或二年而祭的统称)、祠(祭名。春祭)、祓(fu2,古代为除灾去邪而举行的祭礼)、祈(向天或神求祷)、祖(古代帝王、诸侯祭祀祖宗的庙宇)、神、祚(上天赐给的福运)、祟(鬼神的祸害。古人以为想像中的鬼神常出而祸人)、祷(向神祝告祈求福寿)、祧(tiao1, 祖庙;祠堂)……示,是神祖牌。
例3:汉代佛教开始传入中国,出现了一大批有关佛教的词语,有些已进入了日常词语中:佛、塔、僧(梵语samgha)、菩萨、地狱、世界、因果、结果(佛教以种树栽花比喻人的行事,结果比喻人的归宿。用以泛指人事的最后结局)、庄严(指佛菩萨像端庄威严。佛教谓以福德等净化身心。指宏伟精妙境界)、圆满(佛教语。谓佛事完毕)、魔(梵语mara)、苦海、慈悲、执著(原为佛教语。指对某一事物坚持不放,不能超脱
汉语词汇与文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