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其文品其义悟其思
摘要:教师不应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一定要把读书、思考的时间还原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多读读书,让学生通过眼前所读到的文字自己去体会,去领悟,而老师只要退至后台充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自学能力
一篇课文的教学一般可分为自读感知、精读领悟和诵读表达三个阶段。许多教师往往只重视中间的精读领悟阶段而忽视了自读感知和诵读表达这两个阶段,殊不知自读感知阶段是基础,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在学生对课文还不熟悉的情况下就对课文进行条分缕析,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自然是支离破碎的,缺少整体的把握和自身的感悟。同样没有最后的诵读表达阶段,学生对课文的这种零零碎碎的理解就难以得到整合和深化。因此我们教师在重视点拨、指导的同时,更应重视多给学生自由阅读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去感知体味。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因而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在重视精读领悟阶段教师引领作用的同时,也应注重自读感知阶段学生的自悟自得和诵读表达阶段学生情感的表达和提升。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会意,欣欣然。”读书贵在自悟自得,“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这个道理。然而我们教师就是不敢充分相信孩子,认为与其让学生自己读,不如教师多讲些。于是,没有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教师就对文章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大加分析,由于学生自主读课文的时间太少,学生对课文的认识并不真切,思考并不深刻,感受并不强烈。此时的学生只是一个听者而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读者,他们体会到的
“情”、感悟到的“理”无非是老师个人的读书心得、体会。这势必会使原本富有个性的学生变成一个个只用同一个脑袋思想,用同一张嘴巴说话的“机器”。因此教师不应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一定要把读书、思考的时间还原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多读读书,让学生通过眼前所读到的文字自己去体会,去领悟,而老师只要退至后台充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
语文课堂教学应做到”该放手时且放手”。即应该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放心大胆地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讨论。就像一个孩子的成长,最终他要离开父母的怀抱和牵引,独自迈出生活的第一步,而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总是不放心学生,怀疑学生没有老师的指导点拨能否自己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怀疑学生能否自己独立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学生会思考吗?会做吗?这堂课能顺利完成目标吗?等等,在这样的不确定和怀疑中,教师只能紧紧抓住学生的手,一步也不舍得放开。而学生在老师的牵引下也渐渐地养成习惯,再也离不开老师,没有老师的指引帮助,没有正确的答案,他们就不会肯定自己的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
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应该适当放手给学生自主学习,自由发展的空间,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相信学生能够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地成长,逐渐地完善,最终能自由展翅翱翔于广阔的天空。
读其文品其义悟其思(doc 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