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指不讲究韵律的散体文章.
一种文学体裁,包括杂文、随笔、游记等。
抒情散文
叙事散文
写景散文
哲理散文
散文的鉴赏技法
“文眼”。
“文眼”就是提示文章中心的字眼,它是文章的窗户,就像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样,通过它就能窥探到文章的中心。“文眼”的设置因文而异,可以是一个字、一句话、一个细节、一缕情丝,乃至一景一物。“文眼”常出现在标题、篇首、篇末,把握文眼往往有助于我们理解文章的主旨。
,理清作者思路,准确把握文章的立意。
结构是文章的骨架,线索是文章的脉络,二者是紧密联系的。抓住散文中的线索,便可对作品的思路了然于胸,有助于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深入体会文章的内容。
比喻、拟人、排比、夸张、通感
象征、对比衬托、欲扬先抑、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托物言志、铺垫照应等
,多朗读。
散文的一大特色就是语言美。一篇好的散文,语言凝练、优美,又自由灵活,接近口语。优美的散文,更是富于哲理、诗情、画意。
有一个人
(1) 19岁考入北大哲学系。
(2)27岁任清华大学教授。
(3)1948年8月12日病逝前,拒绝美援,不买政府配售的面粉。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中说:“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4)散文朴素秀丽,“建立了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
诗人,散文家,民主战士
请快速找出文中能表现出作者情感变化的语句。
1、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2、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
3、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4、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5、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6、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暂得宁静
失去宁静
颇不宁静
寻求宁静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反革命
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使国家人民
陷于水深火热之中。当时作者在清华大学教书,住清华西院。作为一个还没有掌
握马列主义的知识分子,作者既对现实
不满,又无法理解这样复杂的斗争形势,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于是“心里颇不宁静”,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忽然想到荷塘去,找一个幽静的环境平息自己心中的不平静。
时代背景:
《荷塘月色》优秀课件2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