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胃肠间质瘤诊断治疗
共识
(2013版)
GIST的历史
1962年Stout发现一种特异性的肿物,定义为“胃的奇异型平滑肌瘤”。
1969年WHO 将其归为上皮样平滑肌瘤。
1983年Mazur和Clark,提出“胃肠间质瘤临床重要性”“的定义。
近十年来,明确络氨酸激酶生长因子受体Kit(CD117)分子机制,强调GIST临床重要性,免疫组化染色促进了GIST的真正独立。
目的
近年来,胃肠间质瘤(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 的诊断、治疗和研究进展迅速。为了进一步推动GIST 的规范化诊断和治疗,建立包括病理科、影像科、外科、肿瘤内科和消化内科等在内的多学科合作模式,有必要制定专家共识或临床实践指南作为重要参考。
历代各国GIST指南
我国GIST指南
2010年,CSCO成立中国胃肠间质瘤(GIST)专家委员会,并于次年组织全国专家编写了《中国胃肠间质瘤专家共识》。
(2011版)+(2013版)
GIST 的定义及修正
GIST的定义
GIST 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在生物学行为和临床表现上可以从良性至恶性,免疫组化检测通常表达CD117,显示卡哈尔细胞( Cajal cell) 分化,大多数病例具有c-kit 或PDGFRA 活化突变。
GIST的定义的修正
以往所诊断的大多数平滑肌肿瘤( 包括平滑肌母细胞瘤) 实为GIST; 而曾被定义为胃肠道自主神经瘤( GANT) 的肿瘤在临床表现、组织学形态、免疫表型和分子病理学上均与GIST 相同,应归属于GIST,也已不再作为一种独立的病变类型。
微小GIST 的概念
对于直径≤1cm 的GIST 定义为微小GIST。
GIST 的病理诊断依据(三条)
方阵的行列式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