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集纪录片
《梁思成与林徽因》
解说词
【按】在网上搜索这部纪录片的时候,没能找到完整的解说词。这里的解说词全本是根据网友窗子内外所提供的版本整理而成的。在此特表衷心感谢。
——唐婉祺 2014/12/21
第三集佛光
旁白:1932年初,一位美。
《费正清对华回忆录》:“1932年,乘火车越过冬季的华北平原,缓缓驶入这座有着500年城墙环绕历史的古城,依旧让人情绪激动,因为直到20世纪60年代,北京仍然是世界上最引人瞩目的筑有围墙的城市。
”
旁白:牛津大学博士研究生John Fairbank(费正清)(1907-1993年)来北平完成他的博士论文,研究新近对外公布的一批清朝海关档案。这位二十五岁的年轻学者,刚刚不确定地把他的学术关注点放到这个遥远的东方国度。
不久,他的未婚妻Wilma(费慰梅)到来。他们于北平一座漂亮的四合院举行了婚礼,新娘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的女校拉德克利夫学院,学习美术。Wilma(费慰梅)喜爱水彩画,喜欢中,各种学术研究活动和苦学中文,占据了John Fairbank(费正清)大部分的时间,Wilma(费慰梅)则和来拜访他们的妹妹玛利亚一道用她们的画笔,留下了她们记忆中的北平。
玛丽亚 Marian Cannon Schlesinger 费慰梅的妹妹:“我清楚地记得那趟火车旅行。当时正值中国的农历新年,所以每个人都换上漂亮的新衣,所有孩子都穿着那种有可爱的动物装饰的衣服、鞋子。当然还有那些胡同,不知道那些胡同是否还在。还在吗?希望都还留着。
……我非常清楚地记得我第一次遇见梁思成和他的妻子。那是一个非常寒冷的冬日晚上,他们非常迷人,非常热情……他的妻子非常漂亮。”
费慰梅的回忆:“婚礼后大约两个月,我们遇见了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妇,谁都没料到这段友谊日后会持续如此长久
……我们一见钟情。”
旁白:1932年,新婚的Fairbank夫妇,在北平与梁思成和林徽因不期而遇。这对中国夫妇,既熟悉Wilma(费慰梅)生活的美国城市波士顿,也熟悉John Fairbank(费正清)正在求学的英国城市伦敦。眼下,他们刚刚开始对这个古老国家的建筑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梁思成也给他们新认识的美国夫妇John Fairbank和Wilma取了中国名字——费正清、费慰梅。
1932年,在费正清夫妇进入梁家生活这一年,林徽因刚刚生下第二个孩子,为了纪念那部中国古代建筑经典《营造法式》的作者李诫,他们为儿子取名从诫。
此前一年,他们刚刚从东北搬到北平,租下了位于东城区的北总布胡同三号院。
女儿梁再冰的回忆:“这所房子有两个虽然不大却很可爱的院子。我记得,小时候妈妈常拉着我的手,在背面的院子中踱步,院里有两棵高大的马樱花树和开白色或紫色小花的几棵丁香树,客厅的窗户朝南,窗台不高,有中式窗棂的玻璃窗,使冬天的太阳可以照射到屋里很深的地方。妈妈喜爱的窗前梅花,泥塑的小动物,沙发,和墙上的字画都沐浴在阳光中。”
旁白:作为梁家的长兄、长嫂,梁思成和林徽因承担着照顾弟弟妹妹的重任。梁家的这个四合院里,也总是充满了来来往往的亲戚朋友。
费慰梅的回忆:“对于我闯入梁家的生活,起初是徽因母亲和佣人疑惑的眼光。尽管有种种不是,但不久我的来往得到了认可。
我常在傍晚时分骑自行车或坐人力车到梁家,穿过内院去找徽因。我们在客厅一个舒适的角落坐下,泡上两杯热茶后,就迫不及待地把那些为对方保留的故事一股脑倒出来……”
1937年林徽因给费慰梅的信 1937年:“我从未料到我还能有一位女性朋友,遇见你真是我的幸运,否则我永远也不会知道和享受到两位女性之间神奇的交流……”
旁白:与费正清夫妇的通信,从他们在北平相识就开始了——
梁思成林徽因之子梁从诫:“这封信是写给费正清和费慰梅的。称呼是最亲爱的慰梅和正清……菲丽丝(Phyllis是林徽因的英文名字)……菲丽丝签名的。我们叫费慰梅叫费姨,小弟是我,宝宝是梁再冰,我姐姐。”
《费正清对华回忆录》:“梁思成夫妇对于我们此次中国之行意义非凡。如果把我和威尔玛看作是中美间文化交流的使者,那么就必须把他们包括进去。此外还有他们亲密的朋友和邻居——金岳霖教授。1895-1984年”
旁白:清华大学教授金岳霖比梁思成大六岁,他曾经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学习商科,但不久,兴趣转向,于是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和伦敦大学,学习政治学、哲学,成为逻辑学家。回国后创办了清华大学哲学系,担任首任系主任。从北总布胡同开始,他几乎一直与梁家比邻而居,是梁家最亲密的朋友。
北总部胡同三号就是今天北京东城区的北总布胡同二十四号院。三十年代,这里相邻的两个院子,成了周末朋友聚会的场所。除了梁林夫妇和金岳霖,经常光顾的朋友多为留学英美的学者,一些文坛新人也慕名前
合肥绿城玉兰公寓项目销售计划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