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前对外贸易战略
1994年,外经贸部正式提出了“大经贸”的战略构想,实施以进出口贸易为基础,商品、资金、技术、劳务合作与交流的相互渗透和相互协调发展,外经贸部门与生产企业、科技和金融等部门共同参与的对外经贸战略。自此我国贸易战略发展进入了新时期。
建国以来,我国基本上实行的是进口替代战略。这一战略的实施,使我国建立了庞大的工业体系,同时也增强了我国自力更生的能力,提高了在国际社会上的竞争力和国际地位。但是,这也给我国外贸发展带来了许多问题,比如生产效率低下、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不强等。因为进口替代战略过于强调保护国内市场,不利于提高本国产品的竞争能力,使对外贸易的发展受到限制。这种策略已不再适应我国对外贸易的长期发展。
中国加入WTO以后,我国的对外贸易战略由“进口替代型”逐渐向“出口导向型”转变。这有利于发展出口工业,增加就业人员,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使产业结构向高一级发展,有利于不发达国家国民经济的发展。
但发展中国家实行“出口导向”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08年,美国金融危机的出现,对我国造成了严重影响。从90年代后期到现在,中国对美国累积的贸易顺差约2万亿美元。中国是高储蓄的国家,把钱借给美国,美国还不起债怎么办?美国只有一条办法,那就是印钞票。美元不断地贬值就等于我们的外汇储备不断贬值,直到等于零。美元贬值至少使中国损失10万亿元,中国的外向型发展战略正在遭受重挫。
那么新时期的中国对外贸易战略应该怎样合理抉择呢?根据贸易理论,分析如下:
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发展劳动密集型行业是符合我国比较优势的,这也是我国对外贸易能够持续增长的原因所在。但同时,劳动密集型产业出口收益不能长期化,比较优势不能作为长期外贸发展战略。因为单纯依靠资源禀赋建立的比较优势并不一定能保证一国商品持久的国际竞争力,原因在于比较优势理论的局限性。要实现和得到长期动态的贸易利益,就要由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
竞争优势形成的关键在于能否使主导产业具有优势,优势产业的建立有赖于提高生产效率,提高生产效率的源泉在于企业是否具有创新机制。
发展中国家实施的贸易保护战略,其优点在于可以保护幼稚产业,促进民族工业发展,减少进口对国
对外贸易战略中国当前对外贸易战略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