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传承诗词文化打造书香校园.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8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8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8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传承诗词文化,打造书香校园
-------普丰中学诗词入校活动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沅江市阳罗洲镇普丰中学课题组周卫平
课题提出的背景:
早在两千五百年前,孔子就把诗教引为学生必修的六门主科之一,指出诗有“兴、观、群、怨”等多种功能;历代教育家也十分重视诗教。可以说,以诗育人,对促进学生的德育、智育、美育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大有裨益。我们要认识到诗教的重要作用并充分发挥诗词教学的“立德、启智、怡情”的教化功能,将诗词教学与学校的德育、智育和美育相结合,以此完善学生的心灵世界。
1、诗词是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我国的经典诗词博大精深,蕴藏着丰富的“素质”内涵,几千年的文化积累,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传统美德和文化精髓,它能引导我们的学生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陶冶健康的审美情趣,丰富精神世界,可以真正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和文化素养;诗词的平仄韵律的特点是琅琅上口,充满韵律美,是非常适宜学生诵读的,通过诵读数量的积累和逐步的理解,本身就是对学生的一种熏陶、引导,这对提高孩子的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乃至对孩子的终身发展都是有益的。
2、诗词是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传承诗词文化,是实施新课程标准,开展素质教育的需要。本课题是以《语文课程标准》和新课改精神为基本指导思想,具体落实新课改的要求,关注学生作为人的自身要求和终身和谐发展。
3、诗词也是彰显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举措。
阳罗洲镇是沅江市诗词创作活动很活跃的乡镇之一,全国当代著名诗人熊鉴、傅作舟就是从我镇走向全国的,如今我镇有世界汉诗协会会员一人、中国楹联协会会员一人(我校一人)、湖南诗词协会会员两人(我校一人)、益阳诗词协会会员两人(我校一人)、沅江诗词协会会员七人(其中我校有三人)。我镇有着比较深厚的诗词文化底蕴。诗友经常在我校聚会,一起切磋诗艺,共同提高。2010年元月,我校被沅江市诗词协会明确为诗词入校定点单位。为我校开展诗词入校活动注入了前进的动力。为了体现诗词之镇的地方特色,开创学校的办学特色,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为此我们开展了“诗词入校活动研究”的课题。
二、概念界定:
诗词入校:以诗词教学为体,成人文教化之功。即人们常说的诗教。
活动:围绕诗词入校而开展的一系列活动。
本课题中的诗词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久经历史考验的具有代表性文化修养意义的诗文典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又是开启人类智慧的工具。它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珍贵的艺术精华,它犹如一座取之不尽的宝藏。开展诗词入校活动是将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继承下来,并传承优秀的乡土诗歌传统,在校园里加强经典诗文的熏陶,营造书香四溢的校园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诗教活动,提供学生诗作的发表园地,促使学生在耳濡墨染中多读多背多实习,开阔视野、增长知识、陶冶情操,逐步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
课题研究的目标:
1、编写一套适合农村学校诗教的简易的校本教材。实验教师能就此写出相关论文。实验班学生力争人人能写出符合要求的诗词联作品,并力争都能在《洞庭晨韵》上登稿.

传承诗词文化打造书香校园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8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顾生等等
  • 文件大小36 KB
  • 时间2018-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