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旅游游记—开封古城遗址历史.docx开封旅游游记—开封古城遗址历史
从火车站通往古城的中山南路路口,古城墙被人为地扒开了一个大口子,穿梭的汽车就这样撕开了古人的画卷,把开封带进了21世纪。
站在古城墙下,看那墙砖有一道新旧分明的痕迹,已经知道,时代的烙印依然无法抹去。七朝古都所对应的朝代:战国魏,五代时的梁、唐、汉、周和北宋。它的名字虽然只有三个:大梁、汴梁和开封,但经历的战火洗礼却有上百次,经历的黄河水患更加让人荡气回肠。黄河每决堤一次,泥沙就吞食掉一次古城和无力逃走的人口。所以,“开封城,城摞城,地下埋着五座城”,就成了当地黄口孺子都会唱的歌谣。现在我们看到的城墙,下部分发黄的是晚清留下的残砖,而上半部则是我们今天新加修起来的了。龙亭、相国寺、开封府、包公祠、清明上河园、繁塔、铁塔,这些极具吸引人字眼的景观,经过重新修建,都再现了古代巍峨的建筑。
清明上河园对面是宋代翰林院的高大建筑,现在名叫“中国瀚园”我站在它后面的万岁山上,当年为了修建它,帝王们不惜花费大量人力物力,派人去南方采购奇石异卉,称为“花石纲”。不过,这些奇石,早已湮没在黄沙泥土中,那些奇花异草,也早已变成了泥土。千古繁华,终于成了永久的失落。在这里,令人们回味的,是多才多艺的宋徽宗,亲临翰林院向他的学生们讲授着描绘花鸟鱼虫的技巧,还有就是这位不幸的帝王在五国城被囚时的悲凉。
开封的历史名人之多也不能让人小觑,寇准、包拯、欧阳修、范仲淹、司马光、王安石、蔡襄、杨业、潘美、李师道、宗泽等文臣武将,苏东坡、晏殊、柳永、李清照等词人,还有蔡京、张邦昌、秦桧之流等,哪一个都是让一部宋史更加活泼起来的生动形象。
高高的龙亭之上,脚下就是北宋皇宫正殿的位置,抬起头来,向前方看去,那明镜似的潘湖和杨湖水碧波荡漾,回忆起,宋代原本是一大片皇宫的楼房,而今却成了水乡泽国,不过,从“潘湖”和“杨湖”的名字,我们可以看到,中国老百姓一直有一种嫉恶如仇、褒忠刺奸的鲜明个性。据说,解放前和解放初,东部湖畔多是做豆腐的人家,产生的污水直接排到湖里,湖水就呈出一片混浊,于是,老百姓就叫它“潘湖”,以刺潘美之奸;而西面的湖水,因为没有污水排入十分清澈,老百姓就为它取名“杨湖”,以表杨业之忠。其实,这印象完全是编故事的人给老百姓造成的错觉。历史的真相是,潘、杨二人,都是宋初的名将。尤其是潘美,他从参与宋太祖陈桥兵变起,就为赵宋王朝南征北战:攻取南汉一直打到广州,收复南唐打到金陵,东取吴越打到杭州。只是在宋太宗雍熙三年宋兵三路北伐辽国,潘美和杨业为正副统帅出师,潘美因判断失误造成指挥失当,才使杨业陷入辽军重围,被俘后不屈而死。为此,潘美被皇上连降三级,而杨业却成了人民心目中忠贞的楷模。想到建国功臣潘美因此受到世世代代人的唾骂,而杨业又得到后人无节制地美化,这只能慨叹中国正史面对民间传说的无奈。
出了龙亭后门往西不远就是“天波府”了,大门上的“天波杨府”四个字是杨业第34代孙杨成武所书。府内演武厅中摆放整齐的刀枪剑戟斧钺勾叉,铨释着传说中的七郎八虎八姐九妹的神勇。其实,除了杨成武题写的那块匾是真的外,其他任何一处也不是真实的。历史的真相,就像那被泥沙所埋的古宫殿一样,永远只能是考古专家们研究的课题,而与老百姓的好恶毫不相干。
包公湖西岸的包公祠,是清代光绪年间由李鸿章筹银重建的。祠内陈列着包拯及其家族墓地的出土文物,已列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
开封旅游游记—开封古城遗址历史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