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概述
目录
第一节课程与课程理论
第二节课程的组织
第三节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一、课程的含义
问题:在学生们的印象中,课程是什么?是教学科目?是教材?还是学习的进程?
第一节课程与课程理论
六艺卷轴
类型
含义
代表人物
缺点
课程即
教学科目
课程是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
孔子
亚里士多德
只关注教学科目势必忽视学生的心智发展、情感陶冶和创造性表现等对学生成长有重大影响的维度。
课程即
学习经验
课程是学生在学校通过各种活动所获得的学习和生活经验。
杜威
这种课程观虽具有吸引力,但是在实践中很难实行。
课程即文化再生产
学校教育的职责就是再生产对下一代有用的知识,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
金蒂斯
鲍尔斯
若教育者认为无需关注社会文化的变革,就会使现存的偏见永久化。
课程即
社会改造的过程
课程要帮助学生摆脱社会制度的束缚,课程重点是当代社会的问题和弊端。
弗雷尔
学校组织并未强大到足以促使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的地步,认为学校课程能够起到指导社会变革的作用就未免过于天真。
各种课程定义的比较
第一节课程与课程理论
课程是对育人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式的规划和设计,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全部内容及其实施过程的总和。
二、课程理论流派
(一)经验主义课程论
(二)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
(三)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
(四)存在主义课程论
(五)后现代主义课程论
第一节课程与课程理论
第一节课程与课程理论
(一)经验主义课程论
代表人物:杜威
要点:一是课程以儿童(学习者)的活动为中心
二是课程的组织应心理学化
第一节课程与课程理论
(二)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
要点:注重构成自由教育的基本知识的掌握。
分类:要素主义课程观和永恒主义课程观。
要素主义(代表人物:巴格莱):课程的内容应该是人类文化的“共同要素”,学校的课程应该给学生提供分化的、有组织的经验,即知识。
永恒主义(代表人物:赫钦斯):认为具有理智训练价值的传统的“永恒学科”的价值高于实用学科的价值,尤其注重名著的学习。
缺陷:学业成绩成为重要的教育标志,忽视了学生自己的兴趣和身心特点及能力水平。
第一节课程与课程理论
(三)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
要点:课程不应该帮助学生去适应社会,而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秩序和社会文化。
第一,学生要尽可能多的参与到社会中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二,课程以广泛的社会问题为中心,学生要有对问题的批判意识。
代表人物:布拉梅尔德
缺陷:夸大了教育的作用,使教育负担过重。
第一节课程与课程理论
(四)存在主义课程论
要点:教育的本质在于使学生实现“自我生成”。课程最终要由学生的需要来决定。
代表人物:奈勒
缺陷:建立在唯心主义、唯我主义的存在主义哲学基础之上,自身的消极因素产生了消极影响。
教育学原理——课程概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