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山水甲天下
徐霞客([1]1587年1月5日—1641年3月8日),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今江苏省江阴人。明朝末期地理学家、探险家,旅行家和文学家。他经30年考察撰成的260多万字(遗失达200多万字,只剩下60多万字)《徐霞客游记》开辟了地理学上系统观察自然、描述自然的新方向;既是系统考察祖国地貌地质的地理名著,又是描绘华夏风景资源的旅游巨篇,还是文字优美的文学佳作,在国内外具有深远的影响。
近年,视徐霞客为游圣,步徐霞客足迹,游览祖国大好河山已成为中国旅游界的崭新时尚。
徐霞客在云南的游历考察,足迹遍及今天的曲靖、昆明、玉溪、红河、楚雄、大理、丽江、保山、德宏、临沧等10个地区(州、市)的46个县。徐霞客留给世人对云南山川饱蘸深情的赞美讴歌。
明代滇池出水口的海口波光粼粼,螳螂川中“凫舫贾帆,鱼罾渡艇,出没波纹间,棹影跃浮岚,橹声摇半壁”,充满诗情画意。
徐霞客顺螳螂川经石龙坝至安宁温泉,称赞道:“余所见温泉,滇南最多,此水实为第一。”再后来,他又返经安宁城,翻越碧鸡关,过车家壁,登棋盘山,提及地形(海拔)与植物分布的关系:“顶间无高松巨木,即丛草亦不甚深茂,盖高寒之故也。”
在徐霞客对地理学的一系列贡献中,最突出的是他对石灰岩地貌的考察。他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对石灰岩地貌进行系统考察的地理学家。欧洲人中,最早对石灰岩地貌进行广泛考察和描述的是爱士培尔,时间是公元1774年;最早对石灰岩地貌进行系统分类的是罗曼,时间是公元1858年,都比徐霞客晚了一二百年以上。
喀斯特地貌又称为岩溶地貌
资料:岩溶地貌又称喀斯特(Karst)地貌。喀斯特原是亚得里亚海北端东海岸石灰岩高原的地名,(原南斯拉夫西北部),那里发育着各种奇特的石灰岩地形。十九世纪末,(Cvijic)研究了喀斯特高原的各种石灰岩地形,并把这种地貌叫喀斯特。以后,喀斯特一词便成为世界各国通用的专门术语。 1966年在广西桂林召开的全国喀斯特学术会议上,将喀斯特改为岩溶。
一、有分布广泛和深厚的可溶性岩(石灰岩、白云岩)
二、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利于二氧化碳溶于水)
喀斯特地貌的成因
在自然界,溶有二氧化碳的雨水,会使石灰石构成
的岩层部分溶解,使碳酸钙转变成可溶性的碳酸氢钙 CaCO3+CO2+H2O=Ca(HCO3)2
地上岩溶地貌
地面岩溶地貌:石林、峰林、峰丛、
孤峰、溶蚀洼地、落水洞
石林长湖溶蚀洼地
通海秀山启鹿湖溶蚀洼地
喀斯特地貌桂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