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国家级名录:
彝族火把节
彝族火把节是楚雄彝族自治州最隆重盛大的传统节日庆典,流传于楚雄州各县市的彝族村寨。
火把节又称“过大年”,起源于星回节,历史悠久。史料中记载了“夷妇阿南”之说、“诸葛亮南征,父老举燎相迎”之说、“皮罗阁统一六诏,火烧松明楼”等有关火把节起源的不同故事,在民间也流传着许多关于火把节来历的传说,如民间传说《喜鹊姑娘》。
火把节节期为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至二十七日,节日期间,彝族各村寨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祭天地、祭火、祭祖先、驱邪除恶,祈求六畜兴旺、五谷丰登、家宅平安,体现了彝族人民尊重自然规律、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节日期间,人们举行盛大的祭祀、祈福等活动。探亲访友,听老人唱古歌,并开展赛装、对歌、跳脚、摔跤、斗牛、磨担秋等文艺体育活动,内容十分丰富。楚雄州10县、市彝族聚居地区过火把节的方式各有不同特点,但主要内容相似。楚雄市比较注重火把节的祭火神、祭庄稼神及除家秽的仪式;树苴乡要跳民间祭祀舞蹈十二兽舞,由12名青壮年男女模仿十二兽的习性动作,同时有农耕、栽种、收割、十二兽相生相克等内容,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双柏县境内罗武支系的彝族,火把节节期为5天;双柏县法脿小麦地冲一带的彝族地区要跳“老虎笙”舞;禄丰县高峰地区彝族从六月二十日就开始“迎火把”,此后一连几天都是分户过节。火把节体系严整、形态完备,是宗教、祭祀、文艺、体育、社交和农
产品交流的集中活动场所,凡具代表性的彝族歌舞在火把节期间都能得到最好展现。
楚雄彝族火把节群众基础非常广泛,覆盖楚雄州所有彝族村寨,影响极广,是彝族人民与各民族交流来往的主要活动之一,对促进民族团结有现实的社会功能。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互动以及政府介入等外部环境的变化,火把节的影响范围日益扩大,但是,火把节也出现传统观念及习俗淡化、节庆活动城镇化、民俗活动商业化等变化趋势。
烟盒舞
石屏彝族烟盒舞又称“跳弦”、“垄偬”,流传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县的彝族村寨。
彝族烟盒舞包括正弦和杂弦两部分,形成了山区和坝区两种风格的多种流派,舞蹈套路多达220套,目前已搜集整理117套,其中正弦62套,杂弦55套。坝区风格主要突出正弦部分,以三步弦为基础,技巧动作皆由三步弦派生,且大多是动物习性的模仿表演,技巧成分较大,多为二人对跳。山区风格主要突出杂弦部分,是情绪性的唱跳,气氛热烈,体现愉悦、欢乐和团结。舞蹈形式有双人舞、三人舞和群舞,舞蹈过程伴以烟盒和四弦等乐器弹奏,节奏明快,气氛热烈。通过头、脚、身、手、腰等全身各部位的巧妙运用,舞姿优美,下腰连环翻滚等高难度舞蹈技巧蕴含着很高的艺术价值。
石屏彝族烟盒舞传承历史久远,深受群众喜爱,传播范围遍及城乡,已发展成为集歌、舞、乐、竞技和仿生表演于一体的综合性舞蹈艺术,特色鲜明,技巧多样,可繁可简,既可健身又可娱情,舞动流畅潇洒,极富艺术感染力,在当代还产生了像施万恒、候宝云、普美芳、李怀秀姐弟等一批社会公认程度较高的烟盒舞传承人。
烟盒舞作为滇南彝族最具特色的一个舞种,以其独特的舞蹈语汇展现了彝族的历史观、道德观、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在民族学、民俗
学、社会学等领域有较高研究价值。其丰富多样的舞蹈套路和内涵,展示了彝族出众的舞蹈创作才能和艺术领悟能力。随着时代变迁,传统的“吃火草烟”跳烟盒舞的习俗已近消失,烟盒舞随之出现风格单一化、内涵浅显化的趋势,传统的韵味十足的烟盒舞经典套路濒临失传。
彝族葫芦笙舞
西畴彝族葫芦笙舞主要流传于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西畴县鸡街曼竜村。曼竜村为彝族花倮人聚居的村落,%。
花倮人的葫芦笙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舞蹈,以“S”形前后曲动的典型舞姿而独树一帜,保留着古代葫芦笙舞的韵律。
彝族花倮人喜跳葫芦笙舞源于一个民间古老传说:相传,古代一场旱灾造成庄稼颗粒无收,花倮人面临饥荒。绝望中,村里一个大户人家献出积蓄多年的苦荞,挽救了大家的生命。为感谢救命的荞子,人们跳起了葫芦笙舞,从此,每年的这一天都要跳葫芦笙舞作为纪念。这就是“荞菜节”的来历。荞菜节是葫芦笙舞最主要的表演场合,全村男女老幼聚于场院尽兴歌舞,以吹奏葫芦笙者为领舞。葫芦笙一响,妇女们身穿节日盛装,随着葫芦笙曲调围成圆圈,踏地顿足,婆娑起舞。舞蹈主要表现生产劳动的内容,如种棉、收棉、纺棉、织布等过程,节奏沉缓,动作简朴。葫芦笙舞有7套不同的舞蹈动作:“牙虐”(站着跳)、“牙庆”(起步跳)、“牙拉”(移步翻身)、“牙降”(走圆圈)、“牙稳”(穿花)、“牙搞”(对点头)和“牙敢”(前跳又后跳),每一套都有不同内容。7套动作又有不同的葫芦笙曲调,音乐十分丰富。
葫芦笙是舞蹈的主要伴奏乐器。花倮人的葫芦笙制作工艺特别,5根长短不一的竹管,在根部嵌竹制或铜
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