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二附中校长曹保义:躬耕于中国教改试验田
——专访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校长曹保义
曹保义校长
曹保义校长一直担任一线教学任务
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以下简称北京师大二附中)是北京市首批重点建设的普通高中示范校,在社会上享有很高的声誉,也是一所在国际上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学校。它宁静致远的纯美,人本和谐的内涵,自主人文的特色,锐意改革的精神,以及传递希望延续梦想的执著,带给学生们的是一个丰富的精神世界,更是一种不断前行的力量和追求。
作为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基地,北京师大二附中以“出经验,出人才”为己任,从来就没有中断过改革,逐步确立了“构建学生的健全人格,打好学生的发展基础”的办学理念,形成了“尊重学生自主,倡导人文教育,重视环境熏陶,强调道德实践”的教育观,明确了“三兼优一发展”的办学目标,在文化育人之路上彰显出与众不同的高贵品质。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领导。”身为北京师大二附中的“思想引领者”,曹保义一直行走在“求真、崇善、爱美”的校园净土,同时他又孜孜不倦地躬耕于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试验田,倡导“师生共同发展”的价值观,弘扬具有校本特色的育人理念。在他的内心深处,责任很重要,学习是必需,合作更有生命力,三者的和谐统一才能达到“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境界。通过审美化改造,曹保义校长积极践行“欣赏型德育”,强调德育实践,化解枯燥乏味的道德说教,剔除功利,让德育返璞归真。这一切,都显得那样的从容而淡定。
赶上了一个好时代
追溯自己的成长历程,曹保义坦言,“我赶上了一个比较好时代”,北京师大二附中有着“特别适合教师成长的土壤”。因此,曹保义得以从一名普通的教师迅速得成长起来,成为“西城区优秀园丁”,直至成为一名生物特级教师,一所知名学校的校长。
1978年,曹保义从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毕业,同年,任教于北京师大二附中。在那个以“和平发展”为主旋律、尝试改革开放的年代,各个方面步入正轨,各种继续教育开展得红红火火,每个礼拜都有教师的培训,大家都愿意学习,而且老师们有一种心气,有一股干劲,有着浓厚的追求积极向上的氛围,曹保义“理所当然就投入了进去。”
刚刚二十岁出头,曹保义当时的感觉是朦朦胧胧的,但他有着强烈的责任感,“既然当了老师,就应该把学生教好。”这就是那个时代的人引以自豪的强烈的责任感,他们有着这样一个共性:让干什么就干什么,而且无论自己喜欢不喜欢都要把事情干好,干出成绩来。也许,这就是那个曹保义心中的“好时代”赐予给他的独天得厚的一份礼遇,从此一直影响着他。
“培养一个人的责任感是很重要的事情,没有兴趣可以慢慢培养,从而变得有兴趣;没有能力可以慢慢锻炼,逐渐长能力;知识不够还可以再学习。但是动力来自于哪里呢?来自责任!”
回忆起这段经历,曹保义谈的更多的是责任,他深情凝望,丰富、深邃的眼眸,似乎把他的记忆带回到30年前那个时代。
北京师大二附中自建校之初就有这样一个定位:教育改革的试验基地,教育教学的实习基地。这样的定位决定了北京师大二附中要成为一个出人才、出经验的地方,作为北京师大二附中的老师也是按照这样一个定位制定自己的追求,规划自己未来的人生目标,同时,北京师大二附中有着北京师范大学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
曹保义给自己的头上套上了一个“圈”,这个圈是他自己自觉主动带上的,在无形中给自己以鞭策,直至以后做了校长,他的脑袋上依然有这一个“圈”。这个“圈”就是北京师大二附中的定位和对教育教学规律的敬重。
学校的定位决定了北京师大二附中的老师们不仅仅要完成教育教学的任务,培养出合格的中学生,而应该有着更高的标准。这就要求教师不但对所教课程有精深的认识,还应有广博的知识。所谓“精”就是要“知得深”,对专业知识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所谓“博”就是要“知得广”,能触类旁通,具有相关学科的有关知识。因此,曹保义当时几乎听完了自己所认识的所有名师的课,无论是校内还是校外的,无论是本学科的还是其他学科的。“知道了高标准是什么,才能够找出自己哪些方面不足,从而把各家的长处学来,使自己对教育教学和本专业的认识达到一定的高度。”
显然,曹保义有累的时候,也有倦怠的时刻,但他能够很快就调整过来,还得使劲干。靠的是什么呢?有时想来想去,其实非常简单,用曹保义的话说,“我在这个位置上就得这样干。”
“二附中一直具有不等、不靠、不要的习惯,靠自己才能真正成为办学的主人,老师们有了自主发展的空间就有了积极主动性,学校才能成为‘出经验,出人才’的地方。”在曹保义的记忆中,北京师大二附中的改革就从来没有中断过,这一系列的改革实验也为北京师大二附中提供了更大的自主发展空间。他至今依然清晰地记得老校长曾说过的这样一句话,“你可能是一个合格的教师,但不一定是合格的二附中的教师。
雀巢咖啡网络营销策划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