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大国崛起观后感1000字作文3篇
管理课有空似乎是必看《大国崛起》,这次是美国篇。不过话说回来,《大国崛起》真的很经典,看着一个国家的浮浮沉沉就像看着一个婴儿长大般,时而惊喜,时而惊恐,时而有感于时间飞逝,时而沉醉于时代印。一篇结束,起身,感慨于一切都已过去,然已成历史又将再次铺成未来的路,接受后来人的审视。就像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一样,每个大国似乎也走着盛盛衰衰的路。
1929-1933年,美国的关键词估计是是经济危机和罗斯福。纽约股票市场的崩溃很不客气地宣告了经济危机的到来,而胡弗政府的放任自由政策只让经济危机越演越烈,800家银行倒闭,140万家企业关门大吉,200万人在全国各地流浪。如果说一个国家是一个大企业,在生死关头还挺着杆子坚持着原来的一套套,那就只能走进死胡同。既然不换制度,只能换高层。所以罗斯福来了。罗斯福跟胡弗不一样,他主张“权变”:管理要根据企业所处的内外条件随机应变,没有什么一成不变、普遍适用的“最好的”管理理论和方法。有效的管理就是要与内外环境的变化相适应,随机制宜。其实就是那句“不管黑猫白猫,能抓老鼠的都是好猫”。政府干预市场,用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还调控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才能渡过难关,恢复经济。古人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还是很有道理的。
另外,罗斯福的领导力在这场危机中也得到了极大彰显。所谓真正的领导是个影响过程,是影响他人和团体实现目标的过程,领导力也就是影响力。而这时罗斯福的炉边谈话,无疑是一枚强心剂,在当时的美国民众间极具现实影响力。国家最高领导人在耳边说,大家放心,没事的,面包会有的,牛奶也会有的。坐在炉边的人应该是怎么听就怎么觉得窝心吧。(插一句,一直觉得,他就职演讲时的话真的很经典:The only thing we have to fear is the fear ,正是这句话让当时冒着大雪来听他演讲的10万人都没白来。)
今年,美国的关键词估计是经济危机和奥巴马。历史的转轮有时真的很奇妙,转来转去又转到了一处(当然不能排除受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的影响)。次贷危机越演越烈,第一位黑人总统似乎也有意效仿罗斯福,来个网上谈话,稳固人心。布什政府的7000亿美元救市一波三折,120多位经济学家们举着大旗反抗,说布什政府是在花纳税人的钱,送华尔街大亨们“金色降落伞”,有失公平。而政府好像也不知道拿着这7000亿钱砸哪儿,最近刚刚砸了200亿来救花旗,明儿不知是救哪个了。今早的手机报又说,奥巴马刚建成自己的经济团队,还保证兑现布什的救援金融市场的承诺。零零散散的一大堆,不知最后走向胡弗还是罗斯福?一切只需拭目以待。
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就像两个不同性格的人,一个性格外向,富有冒险精神甚至有些鲁莽暴躁;一个性格内向,沉默寡言,老实本分。一个在青年时期凭着充沛的体力和创造力努力工作使自己生活富足,然而壮年时期的某次鲁莽投资的失败导致了他倾家荡产,不名一文。经过苦苦的寻找,通过对自身缺点的详尽分析,终于找到了可以致富而且能保住财产的方法,从此他步入了富足而安逸的中年。另一个在青年时也找到一份工作,刚摆脱了沉闷的学习,换了个新环境,好好工作了几年,使自己生活不像上学时那么窘迫了,渐渐的他满足了,不求上进,日子开始得过且过起来,就这样耗费着自己的青春,而且他有个很悦耳的理由,为了自己经济生活的稳定,所以不敢贸然下海挣大钱,因为它目睹了上面那位年轻人落魄时候的惨状。但实际上他也没过上稳定的好日子。年龄在增长,见识也在增多,当他看到那位年轻人又站起来的时候,而且重新审视了他的生活方式后,决定不能这么堕落下去了,也要享受物质带来的美好生活,所以他尝试着改变自己,也去市场中追求利润……到此故事还没有结束。
第一个年轻人的历程就像市场经济发展的历程,刚开始疯狂的追求利润造成了自由市场经济快速的发展,财富以惊人的速度积累,这是他的年轻时代,而后,各种矛盾出现了,导致了经济危机和大萧条,这是他壮年时期所遭受的巨大打击。而后,国家参与到了对市场经济的控制中,市场经济以一种新的面貌出现,又开始蓬勃发展起来了。第二个年轻人的历程就像计划经济的发展历程,刚开始人们还能凭着刚进入一个新社会的满腔热情干劲十足地工作几年,创造一些经济发展的奇迹,这是他的青年时代。但由于制度固有的缺陷,大家都开始偷懒,导致了经济的止步不前,甚至倒退,最终引起了混乱,这是他壮年时期遭受的重大打击。而后,国家实施了改革开放,他又活过来了,而且蒸蒸日上。
我想所谓的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大概是从两个极端向中点前进的过程,最终会达到和谐的统一。美国的市场经济刚开始时放任自流,经历了经济危机后国家介入到经济中来,而且是管得越来越多;中国正好相反,刚开始国家控制着经济,经历了中国式的大萧条后
纪录片大国崛起观后感1000字作文3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