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西吉安《王氏族谱序》
从来神明世胄,以世族著者不一,或以官名,或以里名,谱牒之作,所由重也。语云:“作者,谓圣。述者,谓明。”则谱牒亦喂其人。盖世族巨室贤裔济济,固炳著于家乘。单寒微贱,砥躬淑行,亦传声乎。乡邑人,固以谱牒著,谱牒尤以人而重也。然祖功宗德,惟此以记之:长幼尊卑,惟此以秩之;贵贱臧否,惟此以别之;支繁属析,惟此以合之。谱牒亦曷可少哉?余考王氏,自后稷三十六世至灵王太子晋,以直谏,废为庶人,时人号曰:王家,因以为氏。其子源,字宗敬,为周司徒。又传至二十六世,生霸,字儒仲,徙居太原晋阳后。汉连聘不至,遂为太原人。霸生咸。自咸十一世孙泽,其间官于魏晋南北朝,列侯将相者代不乏人。至北朝,镇东将军琼,生四子,曰遵业、广业、延业、季和,号日四房。王家子孙仕于隋唐者,始分散四居。唐僖宗中和间,有长者,公讳该,字元仁,避乱,由蜀来庐陵,居水之东岸,迁城西何山之金地,是为庐陵始祖。置田壹万五千余亩,山林桑麻之利清饶,好善乐施,人称长者。伪吴顺义辛巳,有异僧,一曰诣所居曰:
“是将为佛寺,公宜北去百里,遇三白即止。子孙当蕃衍,且多文人。”月余,龙见所居前田间。长者异之,公如其言北去。遇一白马,问其他曰:大茅冈,稍钱曰:小白茅冈,即安成连岭也。南唐保大中,故居前有钟鸣,溪水滨紫气出田间,竟天龙复见。先是河山有寺曰:西峰,在塘坑之原,于是俾寺僧宗会,即故居迁改为寺焉。且悉以宅傍之田伍百亩,并以山林施于寺;以何塘之田二百亩,施于进城观;以陂江源之田三百亩,施于城下之中洲寺;以介陂之田一百五十亩,施于性田之光化寺。所在皆有要约,各设长者像。年九十三,卒葬连岭昌公岙。妣黄氏,葬金地洋喜坑。生子二,长善庆,讳余;次翼民,讳肱,统军讨虔寇,今居赣州七里镇,甚盛。善庆佐长者,招集流离,平粜散施,民赖以活。娶刘氏,生子顷,字君畴,娶许氏,生子四,曰璘、剪、当、裳。剪、裳早世。璘字孝友,生子陔。当字可时,生子四,曰邦、郗、即、邵。邵即胜业先生,受知南塘。南塘,实宪宗嫡孙,尽忠王室,以恢复为己任,兴灭继绝,不下于孔明。殆有天下之半,皆其功也。拜平章军过事,每赠祖父爵不受。其仲子惟德先生,讳怀相,继仕唐,耻王业于偏安,直欲北吞汉周,南平海岭,功被当世。庆流孙子,保大元年爵,受司空平章上卿,十年薨,八子。长奉丧归葬,乡民竟负土成坟,至今号司空冢;次子赞,辞官归隐,赐号静逸处士。而留金陵者,从国主入汴。其居连岭者十五房,而分散者,若而人曰著、曰详,皆赞之后。祥生四子,次曰奭,徒居茅堂;季曰充,字仲深,仕为承节郎。
说者谓异僧相告之语,实持左券。呜呼!长者之积德累行,即不尸祝,后嗣应蕃昌。况子若孙,忠孝出自天性,在国,则致君泽民;在家,则孝亲敬长,培之愈厚,则植之愈深。仲深君又能居官清慎,廉而有威,虑先德之弗耀,惧后世之遗忽,惓惓留意于谱牒,以序属余。余与仲深君同郡,且世交。知王氏由来之祥,不能辞其请,复勉之曰:后世子孙有若长者之积善好施,胜业公之父子精忠大节,静逸先生之清风峻望,仲深君之政事文章,善继善述,则王氏固不必谱序,而鼓钟于宫声。自外来矣,王氏亦何必谱序显哉?然溯源探本,此为仲深君敬宗睦族之念,余固位仲深君友,亦何必不因其谱而祥述以叙云?
宋观文殿学士、同郡欧阳修叙。
二、江西王氏族谱序
盖闻祖者,始也。始受命以启后裔也。宗者,尊也。有往可宗,子孙所以尊之也。而子孙孽孽也,嗣续先人百代流通,乃孽孽无止境也。兼以子嗣相生,为生为玄者,逊为子道愻顺。以相续前人也。常思人之有祖亲,犹如木质有根本,水之有渊源也。而况人无宗乎?无源之水则不能注川泽,无本之木亦不能健枝叶;无宗之家不足以道人伦,传后世。嗟乎!人谁无亲,乃忽略其宗谱也。若要承先启后,流传宗谱。必须追述先人之事迹根茎,以扬我江西之徂豆,南国之蒸偿。千载存之万代兴之。保我子孙绵远流芳繁盛,荣隆日永。悠远荫佑以彰其三槐之旧迹维新泉化裕后熙和诸族也。
大明崇祯六十五年三月初旬吉旦。
三、重修《太原家谱》序
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滋养了一个伟大的中华民族,培育了一门勤劳勇敢、仁爱智慧的王氏家族。王氏家族是当今中华民族中的第一大族,数千年来探天人之道,究古今之变,畅时事之运,励志自强,建功立业,英豪遍神州,美名扬天下。其中一支从明朝弘治二年年从江西省吉安府太和县千秋乡迁居到而今的四川省泸州小市,后又迁古蔺县护家乡下马坎等地居住,重孝悌、信仁义,温良恭俭,开创基业,繁衍至今已有族人逾万人,五百余年历史。
今逢盛世,国泰民安,人心思源。为晓宗族之谱系,传国学之大义,有王氏家族“正”字辈王正奎,寻脉络,访亲友,汇众声,集资料,再次编制此本《太原家谱》(一九八一年第一次),宣扬家风,以正道义,实乃大有意义之为。此书不仅是王氏族人智慧、力量与精神的继承和延续,更是王氏一门家风、家魂的砥砺和升华,
太原家谱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