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汉字中的文化
(2课时讲授)
一、汉字的起源和性质
许慎:“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及神农氏结绳而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百工以乂(ài),萬品以察,蓋取諸夬(guài)。夬,揚於王庭。言文者宣教明化於王者朝廷。君子所以施祿及下,居德則忌也。”(说文叙)
许慎还说“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著於竹帛謂之書。書者如也。以迄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體。封於泰山者七十有二代,靡有同焉。”。
清代陈澧说“声不能传于异地,留于异时,于是书之为文字。文字者,所以为意与声之迹也。”
瑞典汉学家高本汉说“中国人抛弃汉字之日就是他们放弃自己的文化基础之时。”
二、汉字字根的象形特点
与其他文字相比,汉字能够表意。随着汉字的演变,这种表意作用在弱化,但它的基本性质却没有消失。
汉字字根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它的象形性,它在取物为象上具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如“人、手、足、耳、口、首、面、心、止、身”等表示人体部位的都是象形字。而且同指一个部位的象形字,会因它处在不同位置上衍化出多个不同的象形字。如“手”象往上伸去、五指上扬的形状,“爪”象五指撮并朝下之形。“远取诸物”也都是取象于们们生活中相当贴近的事物。一是象自然物之形,如山水日月木石云雨;二是象日常生活中器物之形,如门斤户网豆;三是象动物之形,如羊牛马鸟虫龟鼠象蛇。
二是象形时取其特征,不必完整地再现整个事物之形,只以象征性的手法反映所要表达的客观事物最主要的形象特征。
象形性进一步扩展就出现了指事、会意、形声。
三、“六书”揭示的汉字发展过程
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会意者,比类合宜,以见指伪,武信是也。
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六书”的定义是许慎提出的,但这里的顺序用的却是班固在《汉书·艺文志》所述。二璧合一。成为人们对汉字造字法与演变规律高度概括和遵守不逾的定律。反映了古人思维发展由具体到抽象,由表及里,由近及远,由个别到概括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汉字的演变表现出这样几个特点:
(一)含有意味的汉字形体始终贯穿于所有的汉字之中。
(二)字形表意度的弱化。
(三)表音成分开始进入汉字的形体结构。
第二节汉字构形与古代社会生活
汉字字源与构形中蕴藏着很深的造字理据。
一、汉字反映的古代生活方式
“寒”,“寒,冻也,从人在宀(bǎo)下,从草,上下为覆,下有冫(liǎng)也。”段玉裁“合一宀(bǎo)、一人,二草,一冫(liǎng)会意”。寒表示的是比较抽象的天气现象,先人是用了当时人们对寒的防备措施来对此进行揭示的。这种防寒措施就是蜷缩在房屋里的草丛中避寒。它既不像先前的古人在穴洞中的地居,也不像后来人的以火取暖,以衣暖肤。这个“防寒示意图”表明人们在选用表示抽象概念的具体载现物时,总是习惯于选用最常用的、浅近明显的图景。
“草”,下面是与之有关的几个字:
“莫”:日且冥也。从日在茻(mǎng)中,茻(mǎng)亦声。傍晚黄昏之时,沿天际西望,于草莽之中可见落日渐下。以草中见日示意,该字即为后来的“暮”字。
“莽”,象犬在草中逐兔,以示草深密意。
葬: ,臧也。从死在茻(mǎng)中,一,所以荐之。
“血”:祭荐牲血也。从皿,一象血也。为什么表示的不是饭、菜或水、汤,而一定是血,并一定是物品的血而不会是人的血。可以窥察到这个字的构形原因主要还是来自于那时的祭祀活动。(段玉裁“不言人血者,为其字从皿,人血不可以入于皿,故言祭所荐牲血。然则人何以亦名血也,以物之名加之人。古者菇毛饮血,用血报神,因制血字,而用加之人”)
语文第四讲汉字中的文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