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文化的源头
中医文化是指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文化社会背景以及蕴含的人文价值和文化特征。它是人类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河南中医文化以其整体的治疗思想,多角度观察病理的方法,奇特的治疗技术,和谐的用药手段而著称于世,是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国粹。河南中医文化构成了中华中医文化的基础和主干。
独特的药文化
禹州是中华民族传统中医药发祥地之一。独特的地理优势、丰厚的医药资源、精到的医药技艺、融汇集散的医药市场不仅营造了当地强势的医药经济,也酝育了一方五彩滨纷的医药文化。禹州作为中药材集散地历史悠久,也是我国历史上四大药材集散地之一,素有“药过禹州倍生香”之说。据《禹州中药志》记载,早在周安王五年(前397年),禹州城西关的“聂政台”下就已成为区域性的中药材交易市场,元朝元世祖至元元年(1264年),已成为药材汇集之区,明太祖皇帝朱元璋洪武元年(1368年)年诏令全国药商集结钧州(禹州),成为全国性的药材集散地,确立了禹州在全国的“药都”地位。药材经营“内至全国22省,外越西洋、南洋、东极高丽(朝鲜),北际库伦(蒙古乌兰巴托),皆舟车节转而至”。禹州的很多道地药材被冠于“会”字头,如会全虫、会白芷、会春花等。自清康熙年间相继建成众多会馆,成为禹州药业兴旺发达的历史见证。禹州药会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此外,河南道地药材众多,产于怀庆府(焦作市)的“四大怀药”,即怀山药、怀菊花、怀地黄、怀牛膝,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栽培历史,享有“华药”的美誉。而由之产生、发展成怀药文化、怀商文化。产于禹州的禹白芷、禹南星、禹白附、禹州漏芦、禹粮石、禹全虫、禹密二花,产于济源的冬凌草,产于安阳的安花粉、产于南阳的山茱萸、唐栀子,产于信阳的
息半夏、板栗,产于开封的远志等道地药材,形成了独特的中药文化。再者,百泉历史上正月初十至十二日的药王庙会,逐渐演变成著名
中医文化的源头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