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疗法
第八章:精神分析疗法
精神分析疗法概观
精神分析疗法的基本理论
精神分析的治疗
精神分析疗法评价
精神分析(psychoanalysis),又称为心理分析或心理动力学,是探讨人的心理(主要是潜意识)和精神疾病治疗的一种理论和方法。20世纪30年代盛行,几乎与心理治疗成了同义词。
5/15/2018
2
第一节精神分析概论
一、精神分析的产生
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1873年入维也纳大学学医,1881年获博士学位,在维也纳总医院工作,致力于研究神经系统的器质性病变,开始与布洛伊尔合作从事歇斯底里(癔症)的治疗和研究。1885 年到巴黎随神经病学家沙克进修神经病学。在沙克影响下,兴趣由临床神经病学转到了临床精神病学。1886年回到维也纳同生理学家布洛伊尔合作研究了歇斯底里及其治疗。1889年再次到法国向当时南锡学派的首脑人物伯恩海姆学习催眠术,1895年与布洛伊尔合著《癔病研究》开创了精神分析法。
5/15/2018
3
逐渐放弃催眠法但保留了宣泄法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自由联想法。1897年开始结合临床实践用自由联想法进行自我分析,分析自己的梦和患者的梦。1900年出版《梦的解析》,当时备受冷遇。1908年,在“心理学星期三聚会”的基础上,成立了维也纳精神分析学会,标志精神分析学派的正式成立。1910年发展为国际精神分析协会。1933年希特勒上台迫害犹太人。38年到了英国,次年83岁去世。
5/15/2018
4
一般心理学史家把他在1913年以前的系统观点称为早期理论,代表作有:《梦的解析》(1900)、《日常生活的心理病理学》(1904)、《性欲理论三讲》(1905)、《精神分析引论》(1910)。
1913年以后的20年,弗洛伊德在修订早期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其理论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成了一种人生哲学,企图解决社会生活的一系列重要问题。此时的主要著作有:《超越愉快原则》(1920)、《文明与不满》(1920)、《群众心理学和自我的分析》(1921)、《自我和本我》(1923)、《图腾和禁忌》(1913)。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内容十分丰富,涉及潜意识、梦的解析、性的本能或力比多、心理性欲发展理论等,生本能与死本能、人格论、焦虑与自我防御、社会文化观等。
5/15/2018
5
二、精神分析理论产生的社会背景和科学文化环境
1、当时古板的道德和性文化影响,一个人有一定的性能量,放荡会导致疾病和神经系统的错乱。
2、20世纪初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社会矛盾尖锐。
3、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三、对传统精神分析的超越
(一)精神分析理论的现代发展——客体关系理论和自体心理学
现代心理动力理论发展史上,最著名的是客体关系理论(object relation theory)和自体心理学(self-psychology)。
5/15/2018
6
客体关系理论家否认本能驱力,尤其是性本能在人格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他们认为真正影响一个人精神发展过程的是:婴儿早期与父母尤其与母亲的关系。初生婴儿是在对母亲或对母亲为代表的客观世界的印象中,逐渐形成自体和客体印象,最终形成较完整的心理功能,并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
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科胡特对人类自恋的精神现象做了描述。他打破了弗洛伊德“自恋神经症因不能产生移情而不能被分析”的神话,认为自恋的人际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
5/15/2018
7
(二)治疗形式和治疗态度的变革
1、在心理动力治疗流派上,如今占主导地位的是客体关系理论和自体心理学。现代心理动力学理论影响范围扩大,包括家庭治疗、婚姻治疗、认知行为治疗、完形治疗,而且渗透进了社会工作等诸多领域。
2、治疗形式是短程治疗,每周1-2次。
3、治疗态度由传统的中立立场向同感的态度转变。
4、治疗实质由一人心理(分析当事人心理)转变为二人心理,治疗师也要成长。
5、治疗技术也从移情的分析扩展到情景对话,强调治疗的感觉和体验。
5/15/2018
8
第二节精神分析的基本理论
潜意识理论、人格结构理论、性欲论、释梦理论、神经症心理病理学理论。
一、精神层次理论/潜意识理论
该理论是阐述人的精神活动,包括欲望、冲动、思维,幻想、判断、决定、情感等会在不同的意识层次里发生和进行。不同的意识层次包括意识conscious,前/下意识preconscious和潜意识unconscious三个层次,好象深浅不同的地壳层次而存在,故称之为精神层次。
二、人格理论
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
5/15/2018
9
意识层
前意识
潜意识
本我
(一切行为动力的来源)
快乐原则
第八章 精神分析疗法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