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基本简介
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坐落在河北省衡水、冀州、枣强之间的三角地带,是原惟一保持沼泽、水域、滩涂、草甸和森林等完整湿地生态系统的自然保护区,占地面积283平方公里。其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以内陆淡水湿地生态系统和国家I、II级鸟类为主要保护对象。
*
( 二) 地理位置
河北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地理坐标范围为东经115°27′50″~ 115°42′51″,北纬37°31′40″~ 37°41′56″。衡水湖紧邻东湖大道(106国道),交通便利,处在环京津、环渤海、沿京九铁路的位置,距北京和天津均为200多公里,距黄骅港距离为190多公里,周边300公里以内有石家庄、太原、郑州、济南四个省会城市,及26个地级市,集铁路、公路、通讯枢纽为一体,被著名社会经济学家费孝通先生称为黄金十字交叉处。
*
(三)有关衡水湖的传说
相传大禹治水时,在衡水湖处掘了一
锨土,从而留下了这片大洼,历经时代变
迁,最后演变成了现在的衡水湖。
(四)旅游景点
竹林寺遗址位于北关村东北300米处。据传,古时在冀州城北有一座山,在此常出现海市蜃楼幻景,可以隐隐看见亭台楼阁悬于空中,“初旭微霞,水云相映”,犹如仙境,被传为三个仙山之一的紫微山。明朝时冀州州守常命人将此云幻奇景绘图以传,嘉靖年间一位冀州官吏召集能工巧匠,依照海市蜃楼幻景,在州城东北修建竹林寺,香火极盛,后因洪水冲击等原因而毁废。清朝末年,当地百姓曾自行投资,在遗址上重新修建竹林寺,但也早已毁坏。遗址原来三面环水,南面有一狭长通道与岸连接,衡水湖蓄水后,通道没入水中,遗址成为湖中一岛。1993年北关村在古遗址上建了一座殿⒁。古寺内铜佛像原在冀县文化馆保藏,十年动乱期间被砸毁,现只存竹林寺碑⒂,由冀州市文物所收藏。
*
*
(五)历史事记
2000年7月13日,经省政府研究,同意建立河北省衡水湖湿地和鸟类省级自然保护区。
2003年6月,晋升为“河北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004年6月,被评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
2005年国务院批准的《湿地保护计划工程》中,将衡水湖列为“国家重点投资的自然保护区”;
2005年国家林业局正式向联合国申报把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列为国际重要湿地;
2005年全年到湖旅游人数突破20万人(次),创历史新高;
2007年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2008年2月2日被公推为“燕赵最美的湿地”。
*
(六)区域优势
衡水湖具有蓄洪防涝防旱、调节气候、控制土壤侵蚀、降解环境污染等功能,它不但造福衡水人民,而且对调解周边乃至京津地区的气候、改善生态环境起到重要作用,她还是南水北调的调蓄水源地,为衡水及周边地市提供饮用水和工农业用水,发挥着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其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巨大。
衡水湖自然保护区独特的自然景观及保护对象的典型性、稀有性和特殊性,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01年11月4日,江泽民同志在衡水视察时,十分关心衡水湖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和建设,做出重要指示:要搞好宣传,,温家宝、贾庆林、李克强等中央领导同志作出重要批示。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都对衡水湖自然保护区给予了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特别是衡水市委、市政府按照打造衡水市生态品牌、城市名片、带动衡水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加强了湖区及其周边环境的保护、建设和综合治理,使生态环境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
*
(七)生态资源
自然保护区属暖温带大陆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为鸟类南北迁徙的必经之地。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优良的水质资源孕育了丰富的物种多样性,有着很高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其主要保护对象,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以湖区为主体的湿地生态系统。在衡水湖栖息的鸟类多达317种(截至2010年5月的观测记录),其中国家Ⅰ级保护的鸟类有丹顶鹤、白鹤等7种,国家Ⅱ级保护的鸟类有大天鹅、小天鹅、灰鹤、鸳鸯等珍贵鸟类49种。春、夏、秋季在湖区栖息的雁、鸭、灰椋鸟等每种都有数万只。湖内人鸟共生,更增添了几分诗情画意。
衡水湖水源充足,水量丰沛,丰水季节,碧波粼粼,一望无际,“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其景色之优美,令人心旷神怡。湖内水清草茂,是淡水养殖的理想场所。目前湖内共有鱼类30种,其中鲫鱼占93%;。另有芦苇、蒲草、莲藕分布。。
衡水湖周边土壤为潮土,成土母质为河流沉积物,沙、壤、粘质俱全,主要作物有小麦、玉米、棉花、大豆等,主要林木、果树、花卉有128种。
衡水湖的开发专题介绍ppt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