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饮食文化特色
摘要: ,旅游开发十分注意寻找和发掘地方特色饮食文化。本文在概述了海南饮食文化的基础上,着重对本地少数民族饮食文化的显性和隐性特色进行分析,以期对海南本土文化的规划开发提供参考。
关键词:海南地理少数民族饮食文化
饮食是生命之本。饮食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饮食实践中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人们在解决果腹问题以后,必然要求吃得好、吃得美、吃得有品位,吃的文化也不断发展丰富起来。饮食文化也叫烹饪文化,顾名思义,饮食是由饮和食构成的。饮通常指茶、酒及其他饮品;食专指主食和副食,而最受重视的则是菜式。人们在吃出文化的同时,也把对饮食的感性认识升华到美学的层面,即从味感美学的高度去欣赏和评价饮食。
海南饮食文化美不胜收,并且随着海南经济社会和旅游业的发展而遐迩闻名;海南饮食文化之酷,则是因为在近些年来几度震惊世界的“病从口入”的巨大疫情灾难中,海南饮食品经受住了极其严峻的考验,创造了远离祸害与保健的奇迹而爆得大名。海南岛更以翡翠岛、阳光岛、生态岛、健康岛、长寿岛等诸多光环名满全球,树立了建设国际旅游岛的良好形象。
海南的地理位置及地理环境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海南的饮食文化离不开自然环境的铸就。
1、%。约占全省森林面积一半的热带天然林。海南地处热带,位于东经108°37′-111°05′,北纬18°10′-20°10′之间,年平均气温23-25℃,最冷的2月平均16-20℃,最热的8月为35-39℃,年均降水量1500毫米。长夏无冬。当北国千里冰封的时候,这里依然暖风和煦,可以海浴。,,其中有黎族、苗族、回族等少数民族约140多万人。
2、海南地形与气候:海南岛四周低平,中间高耸,以五指山、鹦歌岭为隆起核心,向外围逐级下降。山地、丘陵、台地、平原构成环形层状地貌,梯级结构明显。海南岛地处热带北缘,属热带季风气候,素来有“天然大温室”的美称,这里长夏无冬,年平均气温22~26℃,≥10℃的积温为8200℃,最冷的一、二月份温度仍达16℃—21℃,年光照为1750—2650小时,光照率为50%—60%,光温充足,光合潜力高。海南岛入春早,升温快,日温差大,全年无霜冻,冬季温暖,稻可三熟,菜满四季,是我均降雨量为1639毫米,有明显的多雨季和少雨季。每年的5—10月份是多雨季,总降雨量达1500毫米左右,占全年总降雨量的70—90%,雨源主要有锋面雨、热雷雨、和台风雨,每年11月至翌年4月为少雨季,仅占全年降雨量的10—30%,少雨季干旱常常发生。
3、海南的资源:A、作物资源:粮食作物是海南种植业中面积最大、分布最广、产值最高的作物, 主要有水稻、旱稻、山兰坡稻、小麦,其次是番薯、木薯、芋头、玉米、高粱、粟、豆等。经济作物主要有甘蔗、麻类、花生、芝麻、茶等;水果种类繁多,栽培和野生果类29科、53属,栽培形成商品的水果主要有菠萝、荔枝、龙眼、香蕉、大蕉、柑桔、芒果、西瓜、杨桃、菠萝蜜等; 蔬菜有120多个品种。海南岛热带作物资源丰富,岛上原来生长有
海南饮食文化特色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