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羌人从这里走过.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2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河西,羌人从这里走过
赵万钧
甘肃日报20030509第6版
起源于青海河湟地区、渭水上游草原一带的羌族,早在西周时期就活动于甘肃临洮一带,一般认为羌族是当地土著与迁来的苗民经过长期的共同生活最后形成的。战国时期,羌人部落活动于祁连山区,并至迟在战国晚期北出扁都口(今甘肃民乐南)、霍城一带(今甘肃山丹),进入河西走廊。《汉书·地理志》、《括地志》以及近年河西走廊西部地区出土的简牍文书都有关于河西羌人的明确记载。秦汉之际,游徙、生活于河西走廊的羌人渐渐话跃于政治、军事历史舞台。《汉书·地理志》所载汉政府设立于河西走廊的番(音皮)和县,就是为安置番乐羌而设置。仅东汉章帝章和元年(公元87年)至桓帝永康元年(公元167年)80年间,河西羌人就发动过针对河西走廊四郡及重要军事、政冶要塞的战争近十起,范围遍及河西走廊。他们攻城掠地,但屡战屡败,始终无力与中央政府对抗。随着汉政府对丝绸之路的开拓经营和西北疆域的扩展和中原强势文化的扩散,河西地区各民族融合进程加快,河西羌人在这一过程渐渐消逝,但从考古发掘的葬俗、遗址等方面,我们仍可以窥见羌人远去的背影。
■神秘的“可标”
上世纪末,高台县博物馆组织专业人员对被盗古墓葬进行清理回填。在一座被盗掘的魏晋墓葬中,发现了30余枚极为罕见的人面木牌。这类木牌一般长20厘米一25厘米,宽2厘米一5厘米不等,多将一端削尖,另一端作平头或楔形头,木牌上用墨笔绘人面像。此后,这类木牌在许三湾、骆驼城多座墓葬内出土。职业的敏感告诉专业人员,这是一种迥异于魏晋时期当地主流文化的另一类人文类型的随葬品。经过不断研究探索,研究人员认定神秘的木牌就是纳西族人所称的“可标”,是他们用于祭祀、葬仪的神物,而纳西族是羌人的一个分支,他们源于羌族。
河西走晦武威地区多座魏晋墓葬都曾出土过这类“可标”:早在1906年至1908年斯坦因在敦煌汉代烽燧遗址的考古调查中就曾发现过;1927年至1934年西北科学考察团在汉代居延遗址的考古发掘中也曾出土。它“人面形木牌”的名字已经在斯坦因《西域考古记》,B·梭马斯罗姆《内蒙古额济纳地区考古研究》等文献中用了近一个世纪。今天,我们甚至可以从可标上“状极可怖,不类生人”的面孔中读出羌人渐离羊群、学耕务农的压抑,沦为豪族地主家奴、荫户的辛酸……
■长眠的引路羊
羌人以牧羊为主要生活来源,也以羊为图腾。羌民在冠礼和送葬仪式中,脖子上要系羊毛绳,以表示与羊同体;在丧礼中要宰羊一只为死者引路,称为引路羊;相关文史资料中也不止一次地讲到羌人的这种习俗。但是,羌人流行火葬,所以这种葬俗很难在考古调查中被发现。
1998年,高台县博物馆发掘的位于骆驼城墓群的西晋纪年墓却于棺木前左侧出土殉葬小羊一只。墓室内陶器甑、灶、盘、钵、罐排放有序,一如当年墓主人的厨房摆设,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殉葬羊伏卧,两前腿前伸,从卧姿分析,系杀死后殉葬。这例葬俗每每于河西走廊骆驼城、许三湾出土“可标”的墓葬内发现。因此,我们认为这类墓葬是汉化的羌人墓葬。而殉葬小羊正是羌人的“引路羊”。羊是人类最早驯养的家畜之一,羌人与羊更有着深厚的感情。西晋纪年墓发掘完后,我们没有采集骨骼标本,而将他们如旧深深墓葬,以便让它完成引导主人灵魂飞升上天的任务。羌人,在千百年前就给族人的死给予了更多的人文关怀。
上世纪后期,甘肃考古工作

羌人从这里走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2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n22x33
  • 文件大小28 KB
  • 时间2018-05-16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