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青海非物质文化遗产.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1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格萨尔》:
千年的史诗《格萨(斯)尔》也叫《格萨尔王传》。主要流传于中国青藏高原的藏族、蒙古族、土族、裕固族、纳西族、普米族等民族中,以口耳相传的方式讲述了格萨尔王降临下界后降妖除魔、抑强扶弱、统一各部,最后回归天国的英雄业绩。《格萨(斯)尔》是世界上迄今发现的史诗中演唱篇幅最长的,它既是族群文化多样性的熔炉,又是多民族民间文化可持续发展的见证。这一为多民族共享的口头史诗是草原游牧文化的结晶,代表着古代藏族、蒙古族民间文化与口头叙事艺术的最高成就。无数游吟歌手世代承袭着有关它的吟唱和表演。它历史悠久,结构宏伟,卷帙浩繁,内容丰富,气势磅礴,流传广泛,作为一部不朽的英雄史诗,《格萨(斯)尔》是在藏族古代神话传说、诗歌和谚语等民间文学的丰厚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提供了宝贵的原始社会的形态和丰富的资料,代表着古代藏族文化的最高成就,同时也是一部形象化的古代藏族历史。
《拉仁布与吉门索》:
《拉仁布与吉门索》是土族民间长诗。它是土族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优秀民间叙事诗,堪称土族的《梁山伯与祝英台》。这部叙事诗长达300多行,描写了一个爱情悲剧。它用土族口语创作并演唱,并以口耳相传的方式在群众中相沿传袭,至今仍为活态的口头文学形式。长诗以深沉悲壮的曲调,优美感人的诗句,道出了拉仁布与吉门索纯贞的爱情和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向万恶的封建社会提出了强烈的控诉。全诗以讲唱为主,共分8个章节,是土族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具有广泛的群众性,是土族群众最喜欢演唱的一首叙事情歌,在不同的流传地区有不同的风格。在演唱方式上,拉仁布与吉门索以男女对唱为主,但不同于一般问答式对唱。演唱的曲调独特,结构清晰,层次分明。《拉仁布与吉门索》完全用土语演唱,它源于土族地区,又生长和发展于土族地区,植根于土族传统文化之中,为当地土汉两族民众所喜闻乐见。故事中拉仁布、吉门索、哥哥、嫂子等主要人物性格特征鲜明,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独特的民族特色,为民族学、语言学和土族社会学研究提供了生动的素材。另外,《拉仁布与吉门索》所描述的故事反映了土族从游牧生产方式逐步转向农业生产方式的一个侧面,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拉仁布与吉门索》完全用土语演唱,它源于土族地区,又生长和发展于土族地区,植根于土族传统文化之中,为当地土汉两族民众所喜闻乐见。故事中拉仁布、吉门索、哥哥、嫂子等主要人物性格特征鲜明,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独特的民族特色,为民族学、语言学和土族社会学研究提供了生动的素材。另外,《拉仁布与吉门索》所描述的故事反映了土族从游牧生产方式逐步转向农业生产方式的一个侧面,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

老爷山花儿会:
老爷山花儿会是每年农历六月初六在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的老爷山举行的大型民歌演唱活动,它产生于明代,经过几百年的发展,伴随着“朝山浪会”活动,从以娱神为主逐步演变为以娱人为主的大型民间岁时民俗活动。老爷山花儿会演唱形式有两种。一是群众性自发演唱,农历“六月六”在老爷山的密林花丛中,或数十人或几百人自由唱和,情景交融;二是1949年以后兴起的有组织演唱,有固定的演唱场所和舞台,歌手经过层层选拔,在舞台上赛歌竞技。老爷山花儿会以演唱“河湟花儿”为主。演唱者有汉、回、土、藏等民族的歌手,他们共同用汉语演唱花儿。这是老爷山“花儿”和“花儿会”不同于其他民歌和歌会的显著特点。
老爷山花儿内容主要以歌咏爱情生活为主,也涉及宗教、民俗、生产劳动、历史故事、新人新事等类型。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老爷山花儿会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藏族拉伊:
爱情歌包括情歌情茶歌等情歌安多地区称“拉伊”,卫藏地区称“嘎噜”。情歌音乐有的较深情,有的较开阔自由,接近山歌风格。情茶歌藏语称“克加”,流传于云南中甸等地,是在青年男女们聚会、饮茶以表达爱情时唱的歌,包括招呼歌、进门歌、对歌、感谢歌、告别歌等。风俗歌包括酒歌、猜情对歌、婚礼歌、箭歌、告别歌等。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藏族拉伊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锅庄:
“锅庄”--藏族的民间舞蹈。在节日或农闲时跳,男女围成圆圈,自右而左,边歌边舞。“果桌”——锅庄舞,早期与西藏奴隶社会和盟誓活动有关,后来逐步演变成为歌舞结合,载歌载舞的圆圈歌舞形式了。《清史稿·乐志》音译为“郭庄”,近代有称“歌庄”,唯《卫藏通志》说它是围着支锅石桩而舞的意思。《西藏舞蹈概说》载:以前的康定一带,有一种商业性组织叫“锅庄”'这类商行收购土产,代办转运设有客钱,沿途过往的藏族商贾常携骤宿帮居其中。晚上,他们往往在院内旷地垒石支锅熬茶抓糟袍,茶余饭后不时围着火塘歌唱跳舞,以驱一天的劳累与疲乏,保持旺盛的精力,适应恶劣环境。
土族於

青海非物质文化遗产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liwenfei1314
  • 文件大小132 KB
  • 时间2018-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