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献学期末复习资料(王珏版)
题目一:纸书的装帧形式
古书的装订形式
一、古书装订形式的变化
:竹、木简的编简;
:缣帛和纸书的卷子装,以及纸书向册页过渡的旋风装:
:梵夹装和经折装;
:蝴蝶装、包背装和线装等。
每根竹、木简如同现代书的每页纸一样,是组成一部书的基本单位。一部书的多根竹、木简,需用纽绳加以编连,即编简成册,亦称“简策”。
编简,在战国至西汉时期最为流行,到东汉、魏、晋时,仍是书籍的主要体式。
(1)卷轴装
大体盛行于隋、唐时期。时至今日,除装裱字画长卷,仍沿用卷轴装体式外,书籍的卷轴装则早已成为历史。
(2)卷子装
帛书与简书虽然材料不同,形式各异,但在体式上却有许多相似之处。帛书与简策同时并用,确受其影响而模仿简策体式,帛书写好后,也同样从尾端向前卷起,卷成一轴,除了采用卷子装体式外,也可以折叠收藏。
(3)旋风装
3. 折叠体式
折叠体式可分为梵夹装和经折装两种。
4. 册页体式
(1)蝴蝶装
简称蝶装。装订方法是将每一页有字的一面向里对折,然后把折缝粘连在一张大纸(底纸)的中央,最后将大纸过来就成为前后封皮了。这种装订形式大约始于五代,盛行于宋代,已非常接近现代书籍的装订形式了。
(2)包背装
这装订形式约始于南宋,盛行于元代。装订方法是:将书页无字的一面朝里对折,有字的一面朝外,然后把与折缝相对的边缘粘连在一张厚纸上,最后将厚纸向内折好。
(3)线装
一般认为线装书始于宋代。通行于明中叶,至清代而大盛。我们现在所见到的大部分古籍都是清人印刷装订,或前代印刷,清人重新装订的。因此,多为线装书。因而有人甚至以¡°线装书¡±代指古籍。它是我国古代书籍装订形式中最进步的一种。其实,它只是对包背装的改进。
题目二:目录的意义及作用
,治学涉径
目录的“类例既合,学术自明”,便可藉此“即类求书,因书究学”,司得读书治学门径,少走弯路。可见,目录,特别是一些著名学者编写的解题目录、举要目录,可以担负指导读者阅读的任务,面对浩如烟海的文献,目录可帮助读者挑选自己需要阅览的书籍,解决如何读书,先后缓急的问题。对于读书治学确有释疑指径、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目录学是一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
,考镜源流
章学诚有部名著《校雠通义》,把校雠之学的崇高境界论述得最为充分。他所说的校雠之学大约相当于我们所说的目录之学。
夫目录学分类之目的,正欲人“即类求书,因书究学”。同类之书,所以须按时代排列者,正欲“考镜源流”。编目之法,所以详列各书梗概者,正欲“辨章学术”。(姚名达《中国目录学史》)
程千帆先生所谓:“研究古典文学的人,连《师石山房丛书》、《四库提要》都不读,是不知道如何开步走的。”(《詹詹录》)
,校雠异同
古典目录著录的各种图书,多按经史子集等分类体系依时序编排,经常翻检目录书,可以熟悉其编排体例,用起来便得心应手,即可查到自己需要的有关图书文献,充分利用前人的研究成果,节省劳动,提高功效。有利于很快就了解诗集名称、卷数、版本、作者简历、诗的特色及影响,以及注本等各种情况。若要研究作者,还可据此再读《唐书·文艺传》本传,若要研究其诗,则可据此再读诗集本书。
,簿录甲乙
题性目录除著录书名、作者、卷数、存佚之外,还要说明书的内容旨意、作者生平、学术源流、版本优劣,以及考订篇章次第、文字舛讹等。
以目录研究图书状况,余嘉锡先生在《目录学发微》一书中,总结得尤为详尽具体:
一曰,以目录著录之有无,断书之真伪;
二曰,用目录书考古书篇目之分合;
三曰,以目录书著录之部次,定古书之性质;
四曰,因目录访术阙佚;
五曰,因目录考亡佚之书;
六曰,以目录书所载姓名卷数,考古书之真伪。
题目三:目录的结构
一、古书作者
汉代以前,古代文献,一般不题撰人。如《诗经》的作者似可从《诗序》中考知,然而对于《诗序》的作者,历来就众说纷纭,或孔子、或子夏、或卫宏、或国史等,其本身都很难确信,以此为凭,更难考知。
先秦诸子,题为某子,也所不是他本人亲手所著,实为其后人、弟子、宾客所撰定。
汉魏文人著作,也不自题姓名。如著名的《古诗十九首》就未标注姓名,作者是谁,历来说法不一。
魏、晋时期,文献自署撰人,即标明作者姓名。
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由于社会风尚、伦理道德、思想观念的不同,一些古书经后人编纂、增删、修订、注释,作者在署名方式上也不完全相同。大体有以下一些情况:
、字号、时代、籍贯、官职、封爵、谥号
东汉蔡邕的《蔡中郎集》,题为“汉左中郎将蔡邕伯喈撰”。“汉”为时代,“左中郎将”即官职,
中国古典文献学期末复习资料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