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
——漫谈中国的年节文化——
翁敏华教授在上海图书馆讲座中心的演讲
翁敏华 1982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学院研究生部元明清戏曲专业,获文学硕士学位。现任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古代文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戏剧家协会会员,上海作家协会会员,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上海戏曲学会副会长。著有论文六十余篇和学术著作《中国戏剧与民俗》、《中日韩戏剧文化因缘研究》等十三部,业余写作散文随笔,共发表逾百万字,多次在国内外获奖。
为什么要过“节”
要不要过传统节日,涉及到一个永恒的话题:我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里有一个精神血脉、文化基因的问题。恢复和传承传统节日,就是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
近年来,传统节日一直是众人关注的热门话题。比如,今天我们究竟还要不要过传统节日?传统节日意义何在?怎样过传统节日?等等。
为了让我们的话题变得轻松,先来个“说文解字”吧。
节日的“节”字,原本是竹字头的(節)。节,原指竹子长叶、分叉的那个地方,它比竹竿的其他部位更凸出。竹节的节是本义,节日的节,则是引申义了。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会明白:我们祖先原来是用竹子来比喻我们过日子———平常的日子就像竹筒,滑溜溜的,一晃就过去了,节日就好比竹节部分,就是我们不肯让所有的日子都这么“滑”掉,我们要抓住这么几个特殊的日子好好过,精心过,不一样地过。
当然,过节是全世界各民族的一个普遍文化现象,并非中国独有。英语叫作holiday,含有神圣(holiness)的意味;日语作“祭り”,突出节日活动;但都不如汉语的“节日”来得形象生动。
中国的岁时节日,源头大致有三:其一是按季节气候排定,即二十四节气;二是以月之朔望为节,故某月的初一、十五为节日者颇多,尤其是满月的元宵节和中秋节,得到人们的喜爱和重视;三是月和日奇数复叠者,这就是:正月初一新年、三月初三上巳、五月初五端午、七月初七七夕、九月初九重阳。这些是“大节”,另外还有些“小节”,如“二月二龙抬头”,二月十二“百花节”,六月六“晒衣节”,等等,可过可不过,所以叫“不拘小节”。七月十五中元节后来成为佛教节日,另当别论。
在奇数复叠的节日序列里,三月三最为衰弱。古人以农历三月第一个巳日为“上巳”,又名“元巳”、“三巳”,据史载,早在西周时即已存在。汉代正式列为节日,魏晋后定日期为三月初三,故又名“重三”。杜甫有《丽人行》诗记其在唐代盛况:“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自宋代开始衰弱,直至消沉不彰,弄得现代大学生不知道三月三为何物,只会答曰:“哦,三月三啊,日本的女儿节吧?”
要不要过传统节日,涉及到一个永恒的话题:我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全球化进程,引起了人们文化的不安感,产生了一种认同危机。所以,我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问题,更加普遍和迫切。列宁曾经说过:“以革命的名义想想过去。”我们今天,以什么名义,想想过去,看看未来?以什么样的名义凝聚在一起,复习、积累和增加我们的缘分(血缘、姻缘、地缘、业缘、同窗缘)?再也没有比传统节日更好的名义了。首先,她有时间上的悠长,许多节日都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其次,她有空间上的广阔,她可以成为大江南北、港澳台大陆、中日韩越东亚汉字文化圈共同的话题。
这里有一个精神血脉、文化基因的问题。恢复和传承传统节日,就是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守不住我们的精神家园,
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