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战后40-70年代的建筑思潮
第一节进程中的反复与建筑既有物质需要又有情感
需要的提出
第二节对理性主义进行充实与提高的倾向
第三节粗野主义倾向与勒柯布西耶
第四节讲求技术精美的倾向
第五节典雅主义倾向
第六节注重高度工业技术的倾向
第七节讲求人情化瘀地域性的倾向
第八节第三世界国家对地域性与现代性结合的探索
第九节讲求个性与象征的倾向
第一节进程中的反复与建筑既有物质需要又有情需要的提出
建筑设计思潮的主要特点是:“现代建筑”设计原则的普及,建筑形式的五花八门和美国改变了它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被动地位,成为设计思潮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
一、现代建筑派
“现代建筑”的主要内容包括以德国包豪斯的格罗皮乌斯、密斯•凡•德•罗和定居法国的瑞士建筑师勒•柯布西耶等为代表的“理性主义”建筑,以美国的赖特为代表的“有机建筑”和以后起之秀芬兰建筑师阿尔托为代表的人情化与地域性。
“现代建筑”的设计原则虽然各人在说法和做法上不完全一样,但概括地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共同特点:
1、坚决反对复古,要创时代之新,新的建筑必须有新功能、新技术,其形式应符合抽象的几何形美学原则;
2、承认建筑具有艺术和技术的双重性,提倡两者结合;
3、认为建筑空间是建筑的实质,建筑设计是空间的设计及其表现;
4、提倡建筑设计表里一致;在建筑美学上反对外加装饰,提倡美应当和适用以及建筑手段结合,认为建筑的美在于其空间的容量与体量在组合构图中的比例与表现。
二战以后,欧洲的现代建筑派由于比较讲究实效,对战后恢复时期的建设较为适宜;同时,一批曾接受30年代从欧洲移民到英国与美国的学术权威教育与影响的青年已经成人。因此,理性主义在战后不仅普及欧洲,并深入到美国的生活现实中去。此外,美国的有机建筑也因它的浪漫主义情调与丰富的能为业主增加生活情趣和威望的超凡出众的形式而受到广泛的注意。
于是在战后一段时期的建筑学坛中几乎形成了完全被上述五大师把持的局面。
二、新传统派
1、产生
一战以后,在许多国家中出现了政权的变革。它们在建设中希望自己的建筑能具有象征国家新政权的新面貌时感到,原来学院派复古主义的一套由于在形象上与旧政权、旧社会的联系而显得不合时宜,而具有时代进步感的又在表现国家权力与意识形态方面显得格格不入,于是一种新的设计思潮—既要能表现国家权力与民族优势,又要具有新意的新传统派应运而生。
2、特点
新传统派继承了学院派的全部构图手法。例如讲究轴线、对称、主次、古典比例、和谐、韵律等;但在形式上则剥掉原来明显的古典主义、折衷主义的装饰,代之以简化了的具有该国家传统特色的符号;在形体上也进行简化,使之接近现代式。
第二节对理性主义进行充实与提高的倾向
是战后“现代建筑”中最普遍与最多数的一种。其特点是坚持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理性主义”的设计原则与方法,但对它的缺点与不够的地方作了一些充实与提高。
它在使建筑既要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又要满足情感需要中,在方法上比较偏重理性。
1、哈佛大学的研究生中心
是这个倾向的一个早期例子。
2、格罗皮乌斯为国际住宅展览会设计的公寓
外国建筑史——06第五章PPT幻灯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