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音乐鉴赏论文——贝多芬.doc


文档分类:中学教育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贝多芬经典之<<田园交响曲>>
【摘要】:人与然的关系是一个重要的生命价值观,与自然的关系往往带出一种人与自然对话的特色。在音乐大师贝多芬的笔下,《田园交响曲》用音乐诠释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当你用心去聆听这首曲子,你会进入一片令人心旷神怡的悠悠田园,感受那种自然的美好。
【关键词】:贝多芬、人与自然、田园、感受
目录
一、总体介绍 1
二、贝多芬简介 1
三、我的感受 1
1、初到乡村 2
2、漫步溪边 2
3、乡村音乐集会 2
4、暴雨来临,狂风呼啸 3
5、牧人的歌 3
四、参考文献 4
一、总体介绍
我们多生活的大观世界,是由无数中绚烂多姿的美组成的。人的日常生活中,需要很多很多的元素,美,不可或缺。每一个人不得不承认的就是,我们每个人的世界都不能缺少音乐给我们带来的美。F大调第六交响曲(Symphony No. 6 in F major,Op. 68),又名“田园交响曲”,德国作曲家贝多芬的代表作之一,并亲自命名为《田园》。本曲大约完成于1808年,是他少数的各乐章均有标题的作品之一,也是贝多芬九首交响乐作品中标题性最为明确的一部。此时的贝多芬双耳已经完全失聪,这部作品正表现了他在这种情况下对大自然的依恋之情,是一部体现回忆的作品。这部作品1808年在维也纳首演,由贝多芬亲自指挥,在首演节目单上,他写到:“乡村生活的回忆,写情多于写景”。整部作品细腻动人,朴实无华,宁静而安逸,与贝多芬的c小调第五交响曲同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交响曲之一。贝多芬1792年从波恩来到维也纳,在这里生活了35年,直到1827年去世,他的全部重要作品几乎都在这里写成。贝多芬在维也纳多次搬家,他的墓葬也在维也纳。在值得纪念的贝多芬生活遗迹中,有一处是著名的“贝多芬小路”,这条小道之所以著名,不仅是因为贝多芬常在这里散步,他的第六交响曲就是在这里产生灵感并构思的。“贝多芬小路”位于维也纳郊外的海利根斯塔特,这个地名对于贝多芬来说非同寻常,1802年他住在这里时写下了“海利根遗嘱”,当时他几乎自杀。1808年贝多芬再次在这里赁屋隐居,写下了他的第六号交响曲
二、贝多芬简介
贝多芬是德民家庭,很早就显露了音乐上的才能,八岁开始登台演出。1792年到维也纳深造,艺术上进步飞快。贝多芬信仰共和,崇尚英雄,创作了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一生坎坷,没有建立家庭。二十六岁开始耳聋,晚年全聋。但孤寂的生活并没有使他沉默和隐退,在一切进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封建复辟年代里,依然坚守“自由、平等”的政治信念,通过言论和作品,为共和理想奋臂呐喊,写下不朽名作《第九交响曲》。他的作品受十八世纪启蒙动运动和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影响,个性鲜明,较前人有很大的发展。在音乐表现上,他几乎涉及当时所有的音乐体裁;大大提高了钢琴的表现力,使之获得交响性的戏剧效果;又使交响曲成为直接反映社会变革的重要音乐形式。贝多芬集古典音乐的大成,同时开辟了浪漫时期音乐的道路,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尊称为“乐圣”。
三、我的感受
记得在中学的时候曾经学过乔治·桑的《贝多芬的田园交响乐》,上边有乔治对贝多芬的《田园》很独到的见解。真正听这首曲子,就会和乔治产生共鸣,共同感受美妙的音乐,环境的变化,心情的起伏。
F大调第六交响曲是贝多芬交

音乐鉴赏论文——贝多芬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资料分享
  • 文件大小44 KB
  • 时间2018-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