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知识精讲精练
形象类
1
诗歌形象
诗歌的形象包括意象、人物形象。诗歌的形象倾注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因此,只有真正了解了诗歌的形象,才能深入领会诗人思想感情。
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事物形象(景物、山川草木等)表现诗人的主观的感情。客观事物形象,不仅是现实生活中的事物,更是含有“意”(情感)的形象,即“意象”。
2
一、鉴赏诗歌中的景物形象
例1、杜甫《江畔独步寻花》诗中描写了什么景色?抒发了什么感情?
江畔独步寻花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参考答案:全诗通过选取繁花、粉蝶、黄莺等典型形象,描写了春暖花开、花香鸟语的美好景象,抒发了诗人欣喜之情。
3
一、鉴赏诗歌中的景物形象
例2、简析张九龄《望月怀远》中“月”的作用。
望月怀远张九龄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参考答案:这是一首望月怀人的诗。由望月引起相思,竟彻夜难眠,月光是引起相思的原因,又是相思的见证。
4
意象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诗人常用一些特定的事物来表达主题思想及感情,这些事物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诗人赋予了某种特定的内涵。分析古代诗歌可以从这些事物的特有内涵入手。
5
合作探究下列常见意象的含义
1、月
2、柳
3、繁盛的草木
4、莲
6
1、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望月思乡异常感伤。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现了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
2、以折柳表惜别。“柳”,“留”的谐音,折柳有相留之意。故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因此“柳”带有伤离别的意味,故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李白《忆秦娥》)——西安霸陵桥的两边长满垂柳,而霸陵桥是首都的门户,这里是送别的地方,在霸陵桥折柳送别特别能表达伤离别的情感。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笛声中《折杨柳》的曲子倒是传播得很远,而杨柳青青的春色,从来不曾看见。《折杨柳》为伤春叹别的内容。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7
3、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春风十里,十分繁华的扬州路,如今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了。此句用野草、麦子的繁盛反衬如今的荒凉。
“阶前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代贤相及其业绩都已消失,如今只有映绿石阶的青草,年年自生春色,黄鹂白白发出这婉转美妙的叫声,诗人慨叹往事空茫,深表惋惜。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桥边已长满杂草野花,乌衣巷已失去了昔日的富丽堂皇,夕阳映照着破败凄凉的巷口。
4、莲——表达爱情
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莲子”即“怜子”,“青”即“清”。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晋《子夜歌四十二首》之三十五:“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雾气露珠隐去了荷花的真面目,莲叶可见但不甚分明,这也是利用谐音双关的方法,写出一个女子隐约地感到男方爱恋着自己。
8
例1、阅读陈子昂《登幽州台歌》,试分析诗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参考答案:本诗通过直抒胸臆的手法塑造了一位忧国忧民、胸怀大志、孤独落寞、怀才不遇的封建士大夫形象。表达的是对封建统治者不能重用贤才的不满和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悲哀。
二、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9
例2、《题李凝幽居》中李凝是一个怎样的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原。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参考答案:此诗通过首联“少邻”“草径”“荒园”的环境描写,表现了李凝居处的荒僻,颈联的归路所见,表现李凝居处的清幽,烘托出李凝生活的悠闲、宁静。塑造了一个过着悠闲、宁静生活的隐士形象。表现作者对这种隐逸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二、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10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