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级:高一
科目:地理
课题名称:第四单元陆地环境
教师:葛学群
时间:2003年6月10日
情况说明:这是上传的第四单元海洋环境的重点内容。北京市教委要求,从5月26日起可以讲授新课。根据这一精神,地理教研组在复习完第三单元后已经组织同学们学习了第7和第8单元的新课内容。现在继续复习第4、5、6单元。
特别关注:同学们,地理会考将在7/14---7/25之间进行,返回学校后会考复习时间极为有限,不可能再进行全面、系统的复习。如果想取得理想的会考成绩,希望同学们从第一期网上学习布置的内容开始复习,将八个单元的单项选择题打印出来,自己独立完成,对照后面的答案进行核对,另外第三、第四期以后的网上学习将会对各单元进行更加详尽的复习。如有疑难问题,请打电话89592760,89598410或发邮件询问。因同学们匆忙离校,地理书没有带回,请尽可能借到教材,以便更好的进行复习。考试范围:地理上、下两册。请同学们务必重视网上发布的地理练习题。
第四单元陆地环境
岩石圈是由地壳和地幔顶部这两部分组成的。
在一定的地质条件下结合而成的天然化合物或单质叫矿物。矿物与我们的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如:盐、石墨、石英、铁矿石等。
地壳中的八大元素:氧硅铝铁钙钠钾镁
三大岩类是: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岩浆喷出地表而成
岩浆岩
三大岩类
常见的有:花岗岩、玄武岩
岩石在外力作用下,流水、风的搬运沉积而成。生物化石埋藏在
沉积岩这一层。
常见的有: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等
岩石在高温、高压下,其成分、性质发生改变
变质岩
常见的有:大理岩、石英岩、板岩
引起地壳及表面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作用叫地质作用。
地质作用分类
能量来自地球内部
内力作用表现: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内力作用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能量来自地球外部(太阳辐射能重力能)
外力作用表现:风化、侵蚀、搬运、沉积
外力作用对地表起削高填低的作用
全球的六大板块
全球的六大板块
要会填图知五求一
板块的活动结果
板块和板块张裂的地区,常形成裂谷、海洋。(东非裂
谷、大西洋)
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碰撞,大洋板块处形成海沟,大
陆板块形成岛弧和海岸山脉。
③两个大陆板块相撞处,形成山脉。(喜马拉雅山是亚欧板块和印度板块相撞而成)
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概念: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叫褶皱。
地质构造的分类
褶皱
背斜:岩层上拱岩层中心老,两翼新。
基本形态向斜:岩层下弯,中心较新,两翼老。
背斜、向斜均可成为山或谷。
典型的褶皱山有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安第斯山。
概念:岩石受力破裂并沿破裂面有明显相对位移的断裂构造叫断层。
两个断层之间的岩块相对上升叫地垒。
断层地垒:
地垒常形成块状山地,如泰山、华山、庐山。
两个断层之间的岩块相对下降叫地堑。
地堑: 地堑常形成狭长的凹陷地带,如渭河平原,汾河
谷地。
外力作用
外力作用与地貌
流水侵蚀使地面崎岖,下切而形成沟谷(长江三峡、黄土高原
流水作用的千沟万壑)
流水的搬运、堆积作用,大量的泥沙在山前堆积,形成冲积扇。
泥沙淤积形成冲积平原和
课题名称:陆地环境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