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郭秀明生平事迹.doc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1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郭秀明生平事迹
郭秀明同志生于1950年11月27日,祖籍河南省淅川县,198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1年11月8日任铜川印台区红土镇惠家沟村党支部书记。1999年12月20日下午2:30分因积劳成疾,在西安猝然长逝,年仅49岁。
郭秀明同志生前曾是一名医德医术颇受群众称赞的乡村医生。为了改变惠家沟村恶劣的生态环境和贫穷落后面貌,让群众早日过上富裕日子,他毅然舍弃自家富裕的小日子,毛遂自荐当上了村党支部书记,一干就是八年。他忍受着病痛的折磨,全身心扑在集体的事业上,带领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两次建校,四次修路,绿化荒山,平整土地,使昔日封闭、贫穷的小山村逐步走上了文明富裕之路。他以自己的羸弱之躯,废寝忘食,不畏艰辛,任劳任怨,苦干实干,忠诚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忘我地实践着共产党人的宗旨,用生命谱写一曲当代共产党人可歌可泣的创业之歌、奉献之歌。郭秀明同志是新时期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是党在农村的脊梁,是农村党支部书记的一面旗帜,是实践"三个代表"的光辉典范。
郭秀明同志生前先后4次被印台区红土镇党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3次被印台区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1994年被铜川市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1999年12月18日,中共铜川市印台区委作出了《关于在全区党员中开展向郭秀明同志学习的决定》。2000年1月19日,中共铜川市委追授郭秀明同志为"模范党支部书记"荣誉称号,同时作出了《关于在全市党员干部中开展向模范党支部书记郭秀明同志学习的决定》。2000年5月15日,中共陕西省委组织部、省委基层办联合发出了《关于开展向郭秀明同志学习活动的通知》,并号召全省党员干部要认真开展向郭秀明同志学习的活动。学习他知难而进、勇挑重担、矢志改变农村贫困落后面貌的强烈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学习他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和带领群众改造自然、治穷致富的创业精神;学习他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的精神;学习他舍小家为大家,严以律己、鞠躬尽瘁,一心一意为群众谋利益的无私奉献精神;学习他身先士卒、清正廉洁、无私无畏、毫不利己的高尚情怀和伟大人格。并把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郭秀明精神作为实施西部大开发的精神动力,为全省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做出新贡献。
郭秀明同志的先进事迹,受到了各级领导、社会各界和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一年多来,省、市领导对学习郭秀明活动分别作了重要批示,各级领导先后有176人次专程来到惠家沟村了解情况,看望慰问郭秀明家属,关心支持村上的工作。全市各行各业干部职工3850多人次到惠家沟村参观学习,接受教育。江苏省徐州市及贾汪区、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等省内外兄弟市、县(区)、乡镇还组团专程赴惠家沟参观学习,感受郭秀明精神。到过惠家沟的人,无不被郭秀明的事迹深深打动。
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人民日报、经济日报、陕西日报、陕西电视台、《当代陕西》杂志、华商报、西安晚报、铜川日报、铜川电视台、印台报、印台有线电视台等多家新闻媒体对郭秀明先进事迹作了及时、大量的报道。郭秀明的事迹传到他的老家河南省淅川县,立即在当地产生了强烈反响。《河南日报》、《河南青年报》也分别在显要位置刊载了他的先进事迹。淅川县的许多乡镇还自发开展了向郭秀明学习活动。
目前,一个"学习郭秀明、投身大开发"、争做"三个代表"忠实实践者的学习教育活动迅速在渭北铜川、在三秦大地开展起来。作为郭秀明精神的发祥地,铜川市印台区还鲜明地提出了"干事要学惠家沟,做人要当郭秀明"的响亮口号,涌现出了致力于小麦育种研究、几次昏倒在试验田而不改初衷的"全国先进工作者"王长春;任劳任怨、数十年奋战在统计岗位的"全国统计工作先进个人"、优秀公仆路百锁等一大批先进典型。
如今的惠家沟人,以老书记为旗帜,在新的支部班子带领下,团结一致,苦干实干,又开始了二次创业,制定了更加宏伟的发展目标,抓机遇,打基础,上项目,求发展,惠家沟人正以前所未有的激情和干劲奔向富裕、文明的大道。
让我们跨越时空重新回到1991年的惠家沟村,沿着郭秀明的足迹,用心灵来领悟郭秀明用生命撞击贫困的艰难创业历程吧!
"不把共产党的阳光送到群众手里,我死不暝目"
1986年金秋十月,渭北山区呈现出一派丰收景象。惠家沟的村民正忙碌着收割田里的庄稼。
村党支部书记皇甫金明从镇上开完会,脚步匆匆地沿着蜿蜒的山路往村上赶。看到对面光秃秃的山,望着山里人世代居住的被炊烟熏黑的旧窑洞和低矮的草房,想着村上的事,他的心情越发感到不安。自己已经52岁了,当书记也两年多了,眼下身子骨又不好,村子又穷得叮当响,全村13名党员有一大半都在五、六十岁。改革开放八年来,村民虽然吃饱了肚子,但是穷根子还是没挖掉。这"穷"到什么时候是个头?对,自己应该让位子,让年轻人来干,培养

郭秀明生平事迹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分享精品
  • 文件大小59 KB
  • 时间2018-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