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海均:合并能让央企真正飞上天吗?
近期,央企大规模整合合并的传闻此起彼伏,反映到股市上,让不少消息内的企业股价飞上了天,什么中国神车、中国神电……让人目不暇接。以中国南北车合并为例,中国南车从5元起步一直涨到差不多四十元,而中国北车则是从6月到最高42元,两家公司股价差不多上涨七八倍,令人瞠目结舌。
作为“共和国的长子”,央企一直是国企改革的重中之重。而随着南北车以及中电投和国家核电的合并,央企的整合重组无疑成为了市场最为期待的一环。
古典名著《三国演义》开篇:“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话说上世纪末,大多国企都饱受冗员和效率低下之苦,于是国务院强力把多家总公司拆分为两个或数个企业并置入角斗场,如兵器工业与兵器装备集团、中石油与中石化集团、华能等五大发电集团、南车与北车等企业均是脱胎于该时期。尽管有批评认为此举导致了大量重复建设,但人为制造的“兄弟阋于墙”局面确实大大刺激了央企内部的改良欲望。
时到今日,合并“分久必合”,除中国南车与中国北车、国家核电与中国电力已经板上钉钉外,武钢股份、宝钢股份、中国重工、东风汽车、一汽轿车、中国船舶、中国联通等公司也爆出合并传闻,股价纷大涨。
为什么要合并?原因主要在于两方面,一方面,是为中国参与全球竞争而实现强强联合,发挥规模效应;另一方面,是为解决诸多垄断行业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而捏合。从本质上看,推动大型国企合并,有助于降低相关大型国企之间的恶性竞争,降低其内耗影响,以此形成一个拳头对外,增强与国际巨头竞争的筹码,并间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
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要求,国企要走向市场化,由市场配置资源。同时,企业国际化的需求,更要求企业在资源、规模上达到一定级别,才能获得话语权的提升。南北车合并,实质上是一场国家层面上的精心布局。在两车合并的背后,其实也大幅降低了两大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以适应中国高铁走向世界,实现做大做强的目标。
其实,央企的合并自2003年国资委成立之后就开始了,也就是大家常提到的“李荣融时代”,当时国资委主任曾明确提出到2010年把196家央企缩减至100家左右,并把“培育30-50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当作“一生的梦想”,要求央企“做到各自行业的前三名,做不到的,你就自己找婆家,你找不到的话,我给你找”。在这种思路之下,一批做不到“前三名”的央企被并入行业“排头兵”。李荣融主政的7年时间里,央企数量从196家大幅缩减至123家,而全球500强的数量则从7家增加至38家,总利润也从2400亿增长至1万亿以上。
不过,需要清醒的是,不应该单纯把数量减少作为国企重组的目标,更重要的是提高央企的质量。李荣融时代的央企重组基本实现了
“做大做强”的目标,但实际上效果并不理想。
在笔者看来,中国国有企业的改革目前走到今天,改革的核心事实上是产权,这也是混合所有制的精髓,只有明晰的产权才能有有效的激励,国企才能走出困境。
合并并不是万能的,可能带来虚胖,导致企业风险很大包括增加公司治理问题。企业合并使得本来就很复杂的央企人事安排、治理设计更加复杂化,极大增加治理完善的难度,而企业越大对治理水平的要求越高。不乏前车之鉴。曾经,两家航运央企合并,由于治理出重大问题包括原来两家企业的高层在新公司勾心斗角,导致企业内耗严重、在经济下行时由盈转大亏,生存艰难。按原国务
合并能让央企真正飞上天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