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醉唐诗-战争的终点是和平.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战争的终点是和平
其实,和西方人的对抗性相比,中华民族历来都不是一个“尚武”的民族。西方文化有很强的爆发力,生命的底色常常是为尊严﹑为爱情而战。著名诗人普希金就是死于一场战斗。而翻开古希腊神话,那些纵横在战场上的勇士,身上都凝结着股股杀气,“话不投机半句多”,只要被激怒了,就一定要将这盆烈火打翻,以换来更辽阔的燃烧。
相反,在中和,也因此讲究中庸,守成,力求寻得一种较为平和的方法来解决争端和纠纷。温润与通达,似乎一直是中国如水般的文化底蕴。但“水随器而圆”,有清澈的池水,宁静的小溪,自然也有湍急的瀑布,拍岸的惊涛。
就像中华民族虽然并不崇尚武力,但也从不害怕战争一样。面对外敌犯境,很多诗人都表达了无所畏惧的信心: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出塞》
自秦汉以来,冷月边关,一切似乎都没有变化;而停在月下关口的征战似乎也从未停过。万里征途,将士们此去还没有回来。假如镇守龙城的卫青还在,抗击匈奴的飞将军李广还在,便再也不会有外敌入侵边界。实际上龙城和飞将都不是指代某个人,而是暗含了对良将名臣的呼唤。只要有这样勇猛的将军,便可以让人们过上和平的生活。其实不仅是秦汉,世世代代的人们所渴望的都不过是安居乐业的生活。
王昌龄说只要有奋勇杀敌的将军,为国捐躯的战斗精神,就可以抵御外族的侵扰,还百姓安宁。这里,并没有
“笑谈渴饮匈奴血”的飙狂,也没有“直捣黄龙”的野心,在他的心里,只要能够镇守住边疆的平安与祥和,对敌人有震慑力就足够了,并无攻城略地,挥师抢占别国领土的意思。这份“点到即止”的战争观,其实就来自于传统文化的平和之气。
《论语》中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礼的功用就是要以和为贵,而君王治理国家,最宝贵的也正是于此。而中国人向来性情温润如水,农耕文明的安定性也决定了,这个民族不像其他民族那样喜欢打仗。能够安安稳稳地过日子,是历代百姓共同的心愿。所以,中国古人的战争,绝少是为了征服,而更多的是希望以短暂的征战换得长久的和平。
如此一来,“战”似乎就不再重要,而如何“战”,并快速结束战争就成为了讨论的焦点。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杜甫《前出塞》
为什么要射马,擒王呢?因为可以少杀人,而且快速结束战争

醉唐诗-战争的终点是和平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xyb333199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5-06-02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