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语音的发展
第二节上古汉语语音系统
壹上古汉语声母
一、上古声母的材料和方法
第一是谐声偏旁;
第二是声训;第三是读若,第四是异文;第五是异切(不同的反切)。小注云:“汉藏语言的比较研究,对上古汉语声母系统的研究会有很大的帮助。可惜这方面工作进行的还少,还没有达到一些满意的结论。”(《汉语音韵》162页)
段玉裁在作《说文解字注》的时候,系统地把谐声字按照声符归类,发现从同一个声符得声的谐声字,基本上属于同一个韵部,跟从《诗经》用韵归纳出来的韵部大致相同,明确的提出“同谐声必同部”的原则。
最早用谐声原则考证上古汉语声母的学者是钱大昕,到了高本汉把它系统化。
两个概念:
主谐字:构成谐声字声符最基本的字。
被谐字:以一个声符得声的字。
如《诗经》中,有韵脚鋂、梅、母、悔、痗、晦、悔、誨、敏、海等字都属于之部,这些字都从母字得声(声符“母”通常又叫主谐字,从母字得声有叫做被谐字)。
高本汉的《中日分析字典》(1923年)分析了取自《康熙字典》的12000个谐声字,他注意到被谐字跟主谐字除了主要元音和韵尾相近外,声母也相近。
如:苦(溪母鱼部,k‘—)从古(见母,k-)得声,发音部位相同;祥(邪母阳部,dz-)从羊(喻四,z-)得声,中古音喻四是零声母,把喻四构拟成z,发音部位相同。
又如路(来母,铎部l-)从各(见母铎部k-)得声,高本汉认为它们来自同一个复声母kl-。
王力先生在《汉语语音史》(17页)说:“如果我们说凡同声符者必同声母,
那就荒谬了。”确实如此,谐声原则用在韵部分析上跟用在声母分析上,操作的原则是不同的,这一点应该注意。
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解释某些字的方法。如:
《说文》:“諆,欺也。”同音同义。
《诗经·陈风·东门之池》:“可以晤歌。”传:“晤,遇也。”笺:“晤,犹对也。”
遇,ngio疑母侯部;晤,nga疑母鱼部。韵母相近。
如谐声字墨——黑,每——悔晦诲等。
从同源字来看,墨黑是一对同源字:《孟子滕文公上》:面深墨。注:墨,黑也。《广雅释器》:墨,黑也。
王力先生主张上古没有复声母,但是在他的《同源字典》也不得不承认黑字读复声母。按照王先生的构拟,黑读x?k,墨读m?k。所以,他说:黑的古音可能是mxEk,故与墨mEk同源。(253页)
上古语音系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