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审美心理
摘要:,审美是人类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形成的一种独特的高级神经活动,是人类自身对现实生活的一种认知与超越。审美能力又是人类所独具有的,审美是以人的心理为基础的。它有五个基本特征,即审美心理具有直觉性、个体性、自养性、创造性。
关键词:心理距离审美心理审美形象
美,很早很早就存在于人类之间了。且不说几亿年前法国旧器时代的动物穴画,也不说一亿年前中国山顶洞人的装饰品,各种语言中的“美”字,就是美的存在和审美意识存在的最确切和最有力的证明。罗丹曾在《艺术论》中说:“没事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镜,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
美学上的“美”,在四中意义上被使用①美=美得本质,这是柏拉图建立美学的基础的用法;②美=审美对象,这是现象学美学的常语;③在审美对象之中细分,美是审美对象之一,与崇高对象、悲剧对象、荒诞对象相对;④美=美感,这是审美心理学诸派的用法。乍一看来,现出了美学的混乱与矛盾中。当代中国美学、实际上也是世界美学的普遍看法,是把美等于审美对象。而审美心理是指人在审美实践中面对审美对象以审美态度感知对象从而在审美体验中获得情感愉悦和精神快活的自由心情。
审美的心理基于心理距离。人面对物,物的形象性之所以能脱离其他属性而呈现出来,是由于人用审美态度去看的结果,这审美态度就是审美的心理距离。心理距离强调了主体方面,在审美心理学流派中被认为是一种纯心理的内容,但是它实际上包括了主客观两方面的内容。主体的心理距离,其目的是朝向客体的,即朝向客体的形象性呈现的。因此,从主客体的两个方面,更能揭示出心理距离的实质,也更能使美得到真正的体现。然而,心理距离是客观成为审美客体和主体成为审美主体的初始条件,但它并不能保证主客观自身的转换、从审美主体促成客体的转换或者从审美客体促成主体的转换。直觉想象是主客体完成转换的标志。在心理距离中,虽然主客观在审美的场效应中走向审美的同一性,但主客体的分别和差异还是明显的。在直觉中,主客体已经浑然一体,直觉虽有,但已直觉到了形象,想象虽存,但已是直觉中形象。由于直觉,形象成了审美形象也就是美,由于形象,直觉成了审美直觉也就是美感。然而这里所讲到直觉性也是审美心理的基本特征之一。
人的感知力、想象力、思维力受遗传素质的影响已为众多生理和心理能力的整体效应,那么人的审美能力就必然应该有先天的差异。美国著名思想学家洛克于1690年在《人类理哲论》中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生来如同白板、白纸,一切印迹都是后天的感觉经验刻印上去的,洛克的理论属于后天反映论,固然有其合理的成分,但一只从小就和人类一起生活的猩猩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有人类的心理。同样,人类的心理差异有时也是非常巨大的,莫扎克几岁就弹得一手好钢琴,而大多数孩子是不能做到的。所以,我们可以看出,审美心理结构式后天构建的,但我们决不能漠视先天素质的巨大影响,正如康德“艺术源于天才”的著名论断所指出的。
然而,审美是人类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形成的一种独特的高级神经活动,是人类自身对现实生活的一种认知与超越。审美能力又是人类所独具有的,审美是以人的心理为基础的。审美心理是人类一种综合的、复杂的感知与认知活动,对人的审美能力、审美感、审美理想和审美标准的追根溯源,比单纯关于“什么是美”的探寻要复杂,因此也更加难于简单回答。它的生成过程是指审美主体在
美学课程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