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楹联文化》电视讲稿
第一讲魅力无穷的邵阳楹联文化
楹联,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是人类艺术的珍品。短短两行文字,却蕴含丰富,美不胜收,她能写景状物,能言情述志,能叙事说理。几乎具有一切文学形式的功能。她能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和艺术技巧,创造出丰富多彩的美学境界,在平仄对仗的外衣里面包含抒情美、理性美、意象美、含蓄美、简洁美、空灵美、音韵美,对联的普及性也是其他任何艺术形式无与伦比的,她可以雅俗共赏,艺术特色多姿多彩,诵读这些对联,是一种高尚的艺术享受。
一、邵阳是楹联文化大市
自清代以来,楹联文化蓬勃兴起,其影响已大大超过诗词。湖南是全国的楹联大省,而邵阳乃全省之楹联大市,无论从创作水平还是创作队伍来说,都是无愧的。邵阳的楹联文化是值得我们引以自豪的。首先,邵阳楹联文化是湖湘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邵阳是湖湘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因为湖湘文化的一个重要代表人物魏源是我们邵阳人,魏源创作的对联不少,也是我们邵阳联坛的代表人物;其次,邵阳喜欢楹联的文化名人众多,魏源、蔡锷、魏光焘、刘坤一、谭人凤、贺金声、邓葆之、吕振羽、袁等众多邵阳名人都是楹联高手。另外还有一些非邵阳籍的名人写了一些与邵阳有关的楹联,曾国藩题洞口曾氏宗祠联:资水如带,凤岭如屏,四面尽环淑气;孝子在周,忠臣在汉,千秋无愧宗风。邹汉勋去世,咸丰皇帝写了挽联:叔绩已死,天下无能为矣;寡人虽生,国家有所拯乎?蔡锷母亲去世,全国的军政要人写了大量的挽联,蒋介石、何应钦、段祺瑞等都有作品;第三,古代的对课启蒙读物《声律启蒙》出自邵阳人车万育之手,这可以说是邵阳人对楹联文化的一个重大贡献;第四,邵阳楹联文化的影响很大,邵阳历史上最有影响的文艺作品应该算双清公园亭外亭上吴德襄的那副“云带钟声穿树去,月移塔影过江来”吧,这楹联曾在上海《文汇报》设立争鸣专栏,在全国引起轰动;城步的古隐字联和武冈浪石古楹联村轰动海内外;第五,各种典籍对邵阳楹联文化的记载不少,如隆回清末廪生魏定南著有《听桔轩稿存》二卷,其中对联成就最高,民国二十四年(
1935)出版的《邵阳蔡母王太夫人荣哀录》和《蔡松坡先生荣哀录》收入了大量的挽联;刘坤一的《刘忠诚公遗集》中收录对联54副;魏源的联语被当代学者魏寅整理成《魏源楹联辑注》出版。民间流传的对联抄本更是不可胜数。下面请看民国著名对联家吴恭亨《楹联话》中关于邵阳的联语记载:
宝庆在宋为邵州,因理宗以藩邸入承大统,改今名。资水绕城,江山胜绝,又多饰为亭阁,游观者每喜题咏,如双江六岭十景塘,其著者也。今录题联如下:一、双清亭云:把酒涤凡襟,任天涯草绿,世界尘红,此心澄似双江水;凭栏豁望眼,看细雨帆樯,夕阳楼阁,胜概多于六岭春。一观澜亭云:云带钟声穿树去;风吹帆影过江来。一亭外亭云:好景欲仙,何必重寻三岛;引人入胜,尤须更上一层。各联虽雄奇不足,而描抚当地云物,亦有澄潭见底之妙。又资江北岸回澜亭联云:唤渡竟奚为,莫贪著蜗角微名,蝇头细利;临行何所赠,好记取东城白水,北郭青山。
二、邵阳人传颂不衰的楹联
1、广泛流传的对联故事
相传原来亭外亭一落成,即由邵阳北路一都某绅士撰联曰:
恰于此处起危亭,亭外亭,宜雨宜风,由阁外双清而至;
最是吾乡开阔景,景中景,好山好水,比城中六岭何如?
这副联语十分精工。可是一经挂出,即被人改了:
恰于此处逞微才,才不才,书匾书联,由北路一都而至;
常在吾乡充阔老,老非老,好嫖好赌,比南轩二爷何如?
南轩二爷为当时邵阳著名地痞,把绅士比作南轩二爷,给绅士深刻的讽刺。联语改得天衣无缝,妙趣横生。原来某绅士虽才华洋溢,但品行欠端。此联经这一改,只好付之一炬;却赢得了吴德襄联问世,千古流传。可见写对联也要修炼品行的,这是对文如其人的最好诠释。
隆回荷田石观音位于荷田乡右桥湾对面,岩壁上有尊天然石像,浑似观音,明末清初时,人们便在此建了一座寺庙,背倚悬崖,面临江渚,流水悠悠;寺院轩昂,楼阁壮丽。宝殿落成时,大宴宾客,为撰写对联,远近的文化人互相推让。只有某士绅才华敏捷,速成一联:
阁收南海景;
座落普陀岩。
众宾刚欲评论,年方七岁的谭骥(后为吏部要员)正在河边捉蟹,忙跑上来说:“此联写入南海普陀,切情切景;但平铺直叙,艺术性不高;倘加修改,可成佳作。”其兄谭鳌(七品京官)忙制止道:“你小孩子懂得什么!不要多言。”众宾见谭骥出言不凡,都说不妨让他试试。谭骥欣然命笔,将原联改为:
座倚云岩,便是普陀胜迹;
阁临江渚,居然南海奇观。
“阁”、“座”、“普陀”皆依原作,略添词语,便大为增色,描述更加贴切,语言更加洒脱,气势逼人。
谭鳌见弟弟如此聪明,便把他带进京,一位主考官见他年少,便出了一个对联:
孩儿足短;
谭骥随口对道:
天子门高。
一“短”一“高”,情趣突出,主考官大加赞赏,于是神童妙对故事
楹联文化电视讲稿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