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导言
一、问题提出的社会历史背景
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历史与现实条件下,建设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会遇到许多新的问题,其中如何在社会转型
时期建构新的社会秩序是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的
问题。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中的一
部分。美国学者布莱克认为:人类历史上有过三次伟大的革命
性转变,一次是人类社会的出现,另一次是人类从原始状态进
入文明状态,再一次就是从农业文明过渡到工业文明,这第三
次转变过程被理解为现代化过程。①虽然布莱克的概括不十分
准确,但是他基本上指出了现代化是人类文明的历史过程和历
史发展阶段。我国正处于这样一种现代化进程中。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现代化的社会是具有现代性的社会。现代性作为与传统
社会特性不同的一种社会文明,隐含着一种对传统社会的价值
上的超越,意味着一种文明的历史性进步。
参见[美]布莱克著,景跃进等译:《现代化的动力:一个比较史的
①
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9 年版。
· ·
1
社会转型与秩序重建
我国作为后发现代化国家所面临的问题极其复杂。不仅要
实现经济的现代化,而且要克服诸如亨廷顿所说的社会秩序动
荡和政治衰朽等问题;不仅要完成现代化的历史使命,而且要
正视现代化后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后发国家步入现代化的
过程,总是首先从摆脱殖民地统治、争取民族独立与解放开始
的。从年以来,中华民族追求现代化的历史已经有一个
1840
多世纪。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和不断的探索终于走上了现代化
发展的正常轨道。
现代化的过程,就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过程,伴
随着这个过程的是社会生活范型的转变。两种生活范型的转变
意味着两种生活规范方式、两种社会价值体系、两种存在意义
系统的更替。这样就必然出现某种社会失序现象。然而,现代
化的生活方式又应当有其内在的秩序与规范。从一定意义上讲,
现代化确立的标志就是新的社会秩序与价值规范体系的建立。
所以,现代化的过程就应当是不断克服社会失序现象、建立新
的社会秩序的过程。布莱克曾将现代化的一般过程归纳为四个
阶段:现代性的挑战、现代化领导的稳固、经济与社会的转型、
社会整合。①在这一过程中,社会由于既有结构秩序的打破,必
定会出现某种无序,必然会有一个由无序向有序过渡的内在压
力,因而必须实现社会结构的重构。人们在经验生活中体验到
当代中国正发生深刻变化的同时,也感觉到某种社会秩序的失
落,某种紊乱的存在,感觉到社会价值意义系统的缺失。社会
失序是个基本事实,无论承认与否它都客观存在,关键的问题
是如何对这样的事实进行合理地说明,如何治理失序,重建新
参见[美]布莱克著,景跃进等译:《现代化的动力:一个比较史的研
①
究》,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9 年版,第 60 页。
· ·
2
导言
的社会秩序,重构具有普遍效准性的价值意义系统。
中国是个经济、文化都相对落后的国家,与先发现代化国
家不同,总体上说缺少民主、法治、个性等文化传统。不仅如
此,近代以来,在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世界历史背景下,它
们又缺少从内部生长出现代工业文明的充要条件,并且又面临
着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要求,事实上造成了强力民族政府,并
自上而下推进现代化进程。这些特点使建立在法治基础上的现
代社会秩序的构建极具中国特色。
与其他后发现代化国家不同,中国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
现代化。我们为什么选择“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最主
要的一个原因是由后发型的现代化的特点决定的。美国著名社
会学家列维曾经对后发型国家与早发型国家的现代化所具有的
优势与劣势作过详细的论述。其中他认为最主要的一个劣势是
后发型的现代化对国家的依赖。我们虽然不能同意列维的观
点,但他认为后发型现代化对国家的依赖却是现实。而社会主
义现代化最基本的特征就是一个强大的国家政权的存在,以及
国家对整个社会运行和变迁过程的广泛控制和指导。换句话
说,我们之所以选择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之所以会采取
“社会主义”的制度形式,正是源于我国现代化的后发外生性
质(及其所遭遇的内外矛盾) 所产生的对一个强有力的国家
政权的需要。
社会历史的发展表明,一个社会的秩序是否稳定,社会失
序是否可以得到控制,一个最基本的条件是看这个社会的基本
制度是否公正,是否得到社会公民的认同。因为,社会基本制
度是一种制度体系中的核心部分,它是一个制度体系的质的规
定性所在,它同时规定了非基本制度的合理性根据之所在,又
决定了一个社会的结构范型与公民间的基本交往方式。基本制
· ·
3
社会转型与秩序重建
度的公
《社会转型与秩序重建》社会秩序-研究-中国-现代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