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痤疮186例疗效观察.doc中西医结合治疗痤疮186例疗效观察
【关键词】痤疮;中西医结合
痤疮是临床常见的多发性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发病率较高,易反复发作。痤疮属于中医学的“肺风粉刺”范畴,古代文献从发病的年龄、病变的部位和皮疹特征,相继出现不同的病名,隋唐以前称之为“面疱”、“皶疱”、“嗣面”、“面皯疱”、“皰疮”等;明清以后称之“粉疵”、“酒刺”、“谷嘴疮”、“粉刺”等,俗称“暗疮”、“壮疙瘩”、“青春粒”等[1]。痤疮不仅是一种躯体疾病,在社交、心理、情绪等方面对患者都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痤疮是一种不容忽视的心身疾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我科门诊自2001年3月—2010年3月共根据不同类型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186例痤疮患者,取得了满意疗效,现进行总结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门诊收治的186例痤疮患者,男72例,女114例,年龄13~42岁。根据Pillssbury临床分级系统根据炎症性皮损和深在性皮损的有无及多少将痤疮严重度总体上分为4级:Ⅰ度(轻),黑头粉刺散在及多发,有散在性炎症性皮损;Ⅱ度(中等);Ⅰ度加浅表性脓疱,炎症性皮损数目较多,仅限于面部;Ⅲ度(重度);Ⅱ度加深在性炎症性皮损,发生于面、颈和背部;Ⅳ度(重度-集簇性);Ⅲ度加囊肿,易形成瘢痕,发生在上半身。Lucky根据占优势的皮损类型和评价者的总体印象把痤疮严重度分为较轻、轻(粉刺性痤疮)、中(丘疹脓疱性痤疮)、重(丘疹脓疱性痤疮)、特重等5 级。中医将痤疮分为5种证型:(1)肺热型:丘疹性痤疮,主要为炎性丘疹、丘疱疹,色红,少许脓疱相杂,两颊较为密集,便干,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滑。(2)毒热型:痤疮以脓疱和炎性丘疹为主,面部色红,痤疮满布,疹色红或黯红疼痛,有少量脓汁外溢,患者可伴口苦、便秘。(3) 脾胃湿热型:脾虚水湿内蕴,郁久化热,脾胃湿热胶结上蒸面部而致痤疮,痤疮主要分布在口周、下颌,多为炎性丘疹、脓疱,伴口臭。(4) 痰瘀型:痤疮经久不愈,皮损以炎性结节、囊肿为主,内含有带血的黏稠脓液,炎症范围比丘疹深而大,有的结节发生坏死形成溃疡而遗留瘢痕及色素沉着,伴有口干心烦、失眠多梦、便干,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滑。(5)冲任失调型:痤疮反复发作,月经前3~5天加重,伴月经不调,或闭经。
治疗方法Ⅰ度:罗红霉素150mg,每日两次口服,维胺酯维E乳膏外用[3],硫磺皂洗脸,结合中医相应分型口服中药,外敷中药或中药面膜每周1次。Ⅱ度:在Ⅰ。Ⅲ度:在Ⅱ度基础上中药面膜每周做两次。Ⅳ度:在Ⅲ度基础上根据具体情况给予口服维胺酯胶囊和乙烯雌酚或达英。根据患者经济状况,可两周行E-光治疗1次[2]。中药按不同分型给予口服不同方药。(1)肺热型:治以清肺热,方药:炙枇杷叶10~20g,栀子、黄芩、黄柏各10g,金银花20~30g,连翘20g,丹皮10g,赤芍10~15g,红花5g,凌霄花10g,桑皮15g,川军(后下)5~15g,石膏(先煎)20g。(2)毒热型:治以清热解毒,方药:蒲公英20~30g,紫花地丁、连翘各20g,金银花20~30g,黄芩、黄连、黄柏各10g,白花蛇舌草20~30g,元参20g,生石膏(先煎)20~30g,花粉15g,赤芍10~20g,川军(后下)10g。(3) 脾胃湿热型:治以健脾化湿清热,方药:党参1
中西医结合治疗痤疮186例疗效观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