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的论文被拒?
对于学者和研究生,最为令人沮丧的事不过是论文被拒。
中国学术界向国际学术杂志投稿的数量与日俱增。据统计,中国学术界的投稿与发稿量早已居世界前位。但是,投稿与发稿的比例差别很大,因为许多论文被拒。
显然,这种差距来自几个方面的原因,比如中与英语书写表达能力,等等。但是,笔者认为,最为重要的还是国际杂志的编辑与审稿人对中国学者在理解和认识上的一些问题。
笔者发现,有些学者,尤其青年人,对投稿有很严重的误解。笔者曾多次看到,有些学者把极为不成熟的稿件,不经仔细修改,草草投稿。这些文章不仅文理不通,逻辑混乱,而且数据不整,版面粗糟。但是他们认为,论文投送之后,如果不被接受而退稿,其实无妨大雅,只要再投其他杂志即可,总会投中。这种以统计概率为基础的投稿理念会带来极为严重的后果。这种态度,事实上反映了他们对国际学术文化的一种极为错误的理解。
科学作为一种方法,它的核心在于规范,不仅是科学实验的规范,而且是表达的规范。这种规范,经过现代科学300多年的发展和提炼,已经十分成熟。无论是哪个领域,只要是科学研究,必须遵守规范。事实上,实验与表达的规范是一脉相承的。因为,科学实验完全依赖于科学家本人。数据的真实程度只能在书面的表述中反映出来。编审人员也仅仅依赖论文的文字,逻辑,推理,数据,图表来判断实验数据的可信性。
编审人员一般不会直接接触提交论文的学者,更不会参与实验。于是,他们对于作者的第一印象完全来自于文稿。因此,文稿本身的完美至关重要。一旦文稿发生错误,或者组织不当,会给编辑留下极为不良的印象。这种印象一旦形成,很难改变。因此,西方的学者在文稿的表达上可谓是不遗余力。每每改之又改,尽善尽美,尤其对于那些高级杂志。
这里,不妨提到西方文化的“表面文章。”西方文化非常注重形式,比如上班着装规定,职业面试用语,各类书面表达,社交肢体动作,政治正确标准,往往要求精益求精。因为“印象”就是品牌,品牌就是生命。对于科学研究,书面反映的是一个人的科学态度,实验规范,严谨程度。如果论文文字错误百出,表达逻辑混乱,如何能保证实验是没有错误的?论文写作有时甚至会难于实验本身,是整个学术工作最为关键的一步。因此,论文投稿,必须有十分严格的审核制度。
笔者刚毕业时任职美国某实验室。实验室内许多研究部门投稿之前必须经过审核。这种审核,是对所有的学者,包括那些非常著名的科学家。许多部门雇用专职英文科技编辑为论文修辞润色。笔者的每一论文在投稿之前,都经过一位具有英文博士学位,在科技界工作过十多年的科技编辑修改。必须指出,我们实验室绝大多数学者是母语为英文的美国人。可想而知,即便是英文母语的学者都需要如此严密的审核与文字修改,那些非英文母语的论文更应该有这种要求。
在美国,“技术写作”(Technical Writing) 在英文训练里是一项十分重要的课程。很多美国专业人士都会在大学学习“技术写作。”写作能力在美国教育体系里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对于中国的学者,笔者认为学术界应该有计划的训练学者的“科技写作”能力。比如博士生应该有英文科技写作的训练课程和实践内容(博士论文是最好的锻炼机会) 。事实上,一个优秀学者的重要标准就是他/她的论文组织和写作能力。许多学者,实验数据极佳,但是论文组织不好,无法被著名杂志接受,实在可惜。但是,问题
为什么你的论文被拒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