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咏史怀古诗的相关知识及鉴赏方法
过程与方法:读——悟——写
情感态度价值观:品古诗经典语言,悟古人深邃思想,学古人大美情怀。
教学重点:咏史怀古诗思想感情;鉴赏方法。
教训难点:主旨情感的把握。
教学时数:一课时
一、导入
汉元帝年间,巴山楚水一个倾国倾城的女子,背负着民族的期望,义无反顾地踏上征途,走进了朔风劲草的茫茫大漠中,将她的一汪秋水化成一辈子的守望,种在了历史的青冢里。
唐大历年间,羁旅半生,历尽沧桑的杜甫,来到了昭君的家乡——湖北秭归。在势若奔驰的山林间,遥想800年前的美人,杜甫会生发怎样的感想呢?今天我们将通过《咏怀古迹(其三)》这首诗去寻找答案。(板书)
二、解题
读诗首先读标题,从标题中我们获取到哪些信息?
——王昭君
3.“其三”: 咏怀古迹》是一个系列,它一共五首,每首各抒一人一事,分别为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是一组七律诗组。与《秋兴八首》同作于大历元年的秋天。这一年,安史之乱虽然已经结束,但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吟咏古迹,追思历史人物的同时,诗人也抒发了自己一生漂泊,功业无成的感慨。
三、诵读
1学生依据自己的感悟自由读诗歌,正音正字,注意语音语调语速和节奏,体会情感
2录音范读,进一步把握情感
3齐声朗读,深入体会情感
四、悟读
?请用一个词概括。(怨恨)
?你是从那些诗句中读到的?
(昭君在汉元帝的深宫时,不过是个失宠的宫女,她风光出塞,做了千里草原之上最尊贵的国母,对于我们今天一般人的理解而言,她应该是草原逐日的千里驹上最幸福的那个人,又何来怨恨之说呢?)
明确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学生解读讨论诗句,教师总结)
这两句诗让我们看到了昭君的生前与死后。其一,生前:去得绝决,连得无奈;紫台,朔漠让我们知道昭君离开天朝大汉投入茫茫大漠,他放下天朝的锦衣玉食荣华富贵,放不下对故乡绵绵的思念,他怨恨此去大漠再无法回到故乡;死后只能是月魂空归故乡。这怨恨是思乡的幽怨。其二昭君还怨什么(毛延寿汉元帝)
3王昭君的悲剧究竟是谁造成的?(学生讨论)
明确:统治者的昏庸
总结:昭君→怨恨: 思乡的幽怨;
君王的昏庸
4、《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的情怀,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学生讨论)
明确:
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作者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
昭君 诗人
绝代佳人,入宫见妒 才华横溢,入朝见妒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不分忠佞,无辜遭贬
身死异国,环珮空归 漂泊西南,有家难归
(千载之怨) (深沉怨恨)
前人评此诗时说杜甫是“悲昭君以自悲也”
板书: 昭君→怨恨:
咏怀古迹教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