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
义务教育课程七年级下第五单元
——小调集萃
执教者:王鹏喜
通渭县北城铺乡
石关学校
1
山东民歌
山东民歌具有质朴、淳厚、强悍和诙谐、风趣等特点。表现山东人民朴实、憨厚的性情,往往以生活小调为最突出。
2
3
4
5
沂蒙山:
聊一聊
是一个人文地理概念,是指以蒙山沂水为地域标志
的革命老区——沂蒙山地区,这里是著名的红色旅
游胜地。
创作背景:
歌曲诞生于抗战时期的1940年,抗大一分校文工团
为配合八路军打击反动地方武装“黄沙会”而创作,
后经改编成了今天传唱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的歌颂
沂蒙山区风光的《沂蒙山小调》。
6
沂蒙山小调
沂蒙山小调又名《十二月调》这首歌是具有山歌风格的小调,为了把声音传远,有个长腔,前一句的尾音是后一句的始音,这种创作形式为“鱼咬尾”。鱼咬尾是我国民间音乐中常用的一种创作手法。它类似于文学创作中“顶真”的修词方法。这种手法在音乐中叫做“鱼咬尾”,类似于“顶真”的修辞手法,比如大家学过的《木兰诗》中有“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这种句头咬句尾的创作手法即是“鱼咬尾”。
7
好
香
看
好
8
鱼咬尾
鱼咬尾是指前一句旋律的结束音和下一句旋律的第一个音相同的结构,也叫衔尾式、接龙式,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一种结构形式。就像下一条鱼的嘴咬着上一条鱼的尾巴似的。
9
1、歌词中的“那个”有没有实际意义?
2、歌词中有哪些“儿化音”?
3、歌曲中每一句的最后一个字演唱有什
么特点?
没有,只是民歌中的衬词
地儿、子儿
一字多音——拖腔
学海拾贝
10
沂蒙山小调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